進城讀書的兒子難融進群體
李明宇、郭麗夫婦從吉林鄉下到沈陽闖蕩了8年,終于在2010年夏天買了一套兩室一廳的商品房。2010年12月,李明宇夫婦把兒子李卓從老家接到沈陽,費了一番周折后,為兒子聯系了和平區的一所重點小學。經過筆試,李卓成績優秀,校方同意接收,讓他寒假結束后來校插班讀六年級。李卓正式入學那天,老師向李明宇夫婦提了兩個建議:一是要幫助孩子度過適應期,督促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二是要經常與老師保持聯系,以促進家校教育的結合。
走進城市美麗的校園,看著寬敞明亮的教室和塑膠跑道的操場,還有和藹可親的老師,李卓覺得自己猶如走進了夢幻中的童話世界。在李明宇夫婦看來,兒子在吉林老家本來學習就優秀,在幾次全縣小學生統考中都獲得了第一名,今后在沈陽的重點學校里接受教育,也一定會如魚得水。
剛到沈陽上學時,李卓的學習熱情的確很高,每天早晨都是第一個來到教室,然后擺放課桌、打掃衛生。在課堂上,他認真聽講,積極發言,作業也做得很認真、很及時。課余時間,經常有同學向他打聽吉林的風土人情、奇聞怪事。于是,他就給同學們講家鄉的新鮮事,講有關長白山的故事。可幾乎每一次講述,他都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接著幾個調皮的同學便會喝倒彩、扮鬼臉,弄得他無法再講下去。顯然,同學們這時候的笑聲,并不是在褒獎他所講的故事精彩,而是在取笑他那有些奇怪的語音、語調。原來,李卓插班以來,盡管一直努力講普通話,可依然帶著濃厚的家鄉方言的味道,語調一快,就顯得更加明顯。所以,不論課內課外,同學們只要一聽他說話,就哈哈大笑。“再看看他那黝黑的皮膚、不倫不類的裝扮和生活陋習,整個一標準的土老帽兒!”有同學背地里這樣議論他,甚至還有同學干脆就叫他“李土”。
有一次,李卓正繪聲繪色地給幾個同學描述長白山的壯觀,并許諾假期時請同學們到天池旅游,突然,一個同學對他嚷道:“李土,我知道你老家在長白山腳下,那山上一定有不少猴子吧?聽你說起話來嘰里呱啦的,你是不是一直跟猴子生活呀?還是給我們講講猴子的故事吧!”那一瞬間,李卓還沒有完全明白這個同學話里的含義,只聽到他叫錯了自己的名字,便立即糾正:“我叫李卓,不叫李土!”“因為你姓李,又是個土老帽兒,所以簡稱‘李土’,這是同學們一致通過的!”對方直言爭辯,周圍的同學一個個笑得前仰后合。此時氣憤、羞辱交織在一起,讓這個一向堅強的男孩無論如何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淚,他覺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嚴重傷害。
從此,他的學習狀態也跟著發生了變化,不僅學習積極性減退,而且不愛說話,整天愁眉不展。在家里,他的情緒也慢慢變壞,經常將自己關在房間里,一遍一遍地回味那個同學的話:“聽你說起話來嘰里呱啦的,你是不是一直跟猴子生活呀?” 他還回憶起這段時間以來在家、在學校與此相關的很多細節。在家里,爸爸媽媽提醒過他:“咱們老家的方言土得掉渣,別人聽起來不好懂,在這里要學說普通話,不然在學校沒法與老師、同學交流。” 早晨,他不喜歡喝牛奶,媽媽覺得無法接受:“這孩子真老土,牛奶那么有營養,你居然不喝,怎么長身體呀!”每次吃過飯,他隨手抓起毛巾擦嘴時,媽媽都要吼一句:“用毛巾擦嘴不衛生,應該用餐巾紙!”放學后,同學們都去買漢堡包、肯德基這些洋快餐,只有他去買烤紅薯。每當這時,他清楚地看見同學們的眼神里全是輕蔑。
李卓越想越覺得不可思議,在老家自己經常這樣做,從來沒有人認為不妥,為什么到沈陽后,這些都成了錯誤,而且好像沒有一個人能接納這樣的行為。他越來越覺得自己周圍好像有一道無形的高墻,把他孤零零地堵在里面,壓抑得喘不過氣來。他甚至覺得,也許自己根本不適合在這里讀書。
家長、老師聯手尋良策
兒子的變化引起了爸爸媽媽的注意,他們多次問李卓怎么了,可兒子只是用冷漠的眼神看著他們,不說一句話。如果再問下去,他就默默流淚。爸爸媽媽以為他想念遠在老家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就讓他給老人們打電話,但通話時,他也只是冷淡地敷衍幾句,語氣中充滿了惆悵。爸爸媽媽以為他不是在學校受別人欺負了,就是因為學習壓力太大。
就在李明宇夫婦一籌莫展的時候,李卓的班主任老師打來了電話,反映李卓的情緒波動問題:“前一段時間,李卓各方面表現都很好,但不知什么緣故,這幾天他狀態很不好,突然將自己封閉起來,變得特別孤僻,不和大家說話、交往,甚至上體育課、做課間操,也不肯參加。課堂上看起來他是在聽課,但老師一提問,他緊咬嘴唇,就是 不肯開口。而且,作業也寫得亂七八糟……”
“這孩子是怎么回事啊?是不是因為他在老家就讀的那所小學的教學質量與沈陽的差距太大,到這里插班升級后,學習壓力太大了?如果是這樣,不如索性讓他重讀五年級。”李明宇有些著急地說。“從李卓的學習成績來看,雖然有壓力,但絕不是跟不上學習進度。如果讓他重讀五年級,只怕會對他的心理造成更大的傷害。不如我們再觀察一段時間。”班主任老師建議道。
李明宇和妻子商量后,決定讓妻子放下生意,在家做專職媽媽,多與兒子溝通、交流,看看能否打開兒子的心結。不久后的一天,李卓對媽媽說:“我現在不愛說話,是因為我說不好普通話,張嘴說話怕遭到周圍人笑話。”媽媽一聽,以為終于找到兒子的“病根”了,趕緊請了一個家教,專門教他講普通話。然而一段時間后,情況并無好轉。最后,李卓竟然拒絕到學校上課。李明宇夫婦趕緊帶他去醫院進行了細致的身體檢查。醫生告訴他們:“孩子只是有些營養不良,沒有什么器質性病變,不妨去看看心理醫生。”
在專家的指導下破解心事
心理專家經過與李卓的幾次溝通,認為他的這些異常表現主要是心理上產生了對新環境的“生活、文化的抵觸”,或者說是游離在生活、群體之外,這種現象也叫“群體邊緣休克癥”。
專家指出:人一旦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因為不了解那里的文化背景、生活習俗、人情世故和規章制度等,就會在心理上產生極大的不適應。但是,富有生活經驗的成年人和心理承受能力強的人,能夠自我調節,迅速適應;而沒有生活經驗和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就會感到越來越不適應,很難入鄉隨俗,于是就在心理上刻意躲避,乃至進入自我封閉狀態。一般情況下,越是對新環境抱有很高的期望值,而自己的不適應又使期望變成明顯的失望,那么發生“游離”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剛進入大學的獨生子女中、出國留學人員中,以及在剛出校門走進職場的大學生和下崗后再就業的人員中,這種“游離”的現象并不少見,更何況像李卓這樣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李卓一下子從偏遠鄉村進入沈陽一所各方面都很先進的學校,自然會不適應。現在有許多進城的父母,有能力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生活,有讓孩子接受優質教育的經濟能力,但在培養孩子的健全心理和人格方面,卻顯得力不從心。
專家還告誡李明宇夫婦:從李卓的情況來看,并沒有什么心理疾病,但如果發展到精神上、心理上出現明顯的自閉、自卑、焦慮、恐懼等狀況,就會形成一種心理障礙。因此,必須對他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最好能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很脆弱,所以不能讓他明顯感到自我封閉的環境被破壞了,也不能讓他進入更陌生的新環境。
第二,要主動引導他多參加既能與大家交流,又能釋放心理壓力的集體活動、社交活動,但目前千萬不要讓孩子感到自己是個“病人”,不要給他“病人”的優待。
第三,要發現能引起李卓興趣的事情,并安排與之相關的活動、游戲,讓他和同學合作;最好先在家里為孩子營造一個能和人交流的環境,這時父母不要守在孩子跟前,讓他獨立地去和小朋友交往。在此基礎上,再適當地把他的游戲范圍從家里引向學校或校外,鼓勵他參加各類有益的集體活動。同時,不斷地開發他對周圍事物的興趣,但盡量不要對孩子進行“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之類的訓斥。
在專家的指導下,李明宇夫婦努力幫兒子走出“邊緣”狀態,收到良好的效果。城市“邊緣少年”李卓也沒有了重重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