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隨中央媒體團在重慶調研,有幸近距離接觸重慶國企發展模式。在談及重慶模式的時候,重慶國資委的崔堅主任很低調。他認為外地人也許可以說“重慶模式”,如果自己也說重慶模式,則有自詡之嫌,在他看來并沒有什么重慶模式,如果一定要說有,那就是重慶嚴格按照中央的政策執行,重慶的領導付出更多的精力來為老百姓辦事,像“2+5”、“白加黑”這種情況在重慶的官員那里很是普遍。正是在重慶市領導高度重視和國資委官員、企業家的共同努力下,重慶市的國有企業才取得了飛速的發展。
重慶國有企業的體制很靈活,這種靈活的體制能夠促進交易成本的降低,提高了經濟效率。體制的靈活表現在:1. 政府主要領導出任國資委的領導,使得中央對國資委的政策能夠迅速傳達到地方政府,在中央與地方的對接上實現“無縫連接”;2. 國企的高管里出現政府官員的影子,但是這并不是“政企不分”,因為到企業的官員,都必須實現三脫離:“脫官、脫公務員、脫組織關系”,可以說是凈身出戶,這些官員由于熟悉政府的運作方式和國家的政策,能夠在高度上指導國企的發展;3. 把地方的工商企業和地方金融企業都統一到一個平臺上,二者互相促進,都得到了發展。地方金融機構為工商企業處置不良資產,使得工商企業能夠輕裝上陣,而金融企業也得到了發展。像渝富公司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從2004年成立時才10多億元的注冊資本,到現在短短幾年就已經是擁有500多億元資產的集團公司。
通過“走出去,引進來”,重慶國有企業實現了由“被動式產業轉移”向“主動式產業轉移”模式的轉變,產業也由低端向高端轉變。很多學者都在討論我國產業存在著“低端嵌入”的問題,筆者認為主要的原因之一,在于以往我國的產業轉移模式,基本是處于“被動式產業轉移”的狀態,不斷地招商引資,盲目地轉移國外淘汰的產業,產業具有從屬性,只能跟在發達國家的后面,很難進行技術創新,永遠處于國際價值鏈的末端。而重慶市許多國有企業,能夠主動出擊,選擇適合自己的產業、技術,并成功收購,引進到國內生產,利用后發優勢,通過實施“主動式產業轉移”戰略,一下子就提升了產業結構。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像重慶機電集團,以2 000萬英鎊收購英國PT國集團旗下6家子公司的全部股權,獲得3個百年品牌、5項世界先進技術;中國四聯集團以2 000萬美元收購美國霍尼韋爾加拿大藍寶石工廠,并借此進入LED產業;重慶輕紡集團成功收購了全球第四大汽車密封條企業——德國薩固米集團,一舉獲得6項世界先進技術81項國際專利。
在很多人糾纏于“國進民退”或者“國退民進”的時候,重慶的國企卻走出了一條“國民共進”的路子。所謂的國民共進,通過國有企業的發展,來帶動民營企業的發展,民營企業的發展又促進了國有企業的發展,形成了良性的互動。這樣的例子在重慶國企中數不勝數,簡單舉兩個例子:1. 以嘉陵摩托為例,最早是嘉陵摩托從日本引進摩托車的生產線,帶動了一批民營企業來為其生產配套零部件,在民營企業掌握了摩托生產技術之后,就自己生產整體摩托,最終在重慶形成了一個摩托車的生產基地,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都得到了發展;2. 中國四聯集團是我國數一數二的儀器儀表生產企業,就這樣一個以實業為主的企業,而在今年10月份卻做起了中小企業小額貸款服務。難道是垂涎于虛擬經濟的蛋糕,也想從中分一杯羹?其實,四聯集團做的是產業鏈上的中小企業貸款。今年,在銀根緊縮的情況下,中小企業貸款更加難。四聯集團給那些為自己做生產配套的企業提供小額貸款,一方面解決了民營企業的資金瓶頸,促進了民營企業的發展。另外,對四聯集團來說,貸款給供應鏈上的中小企業,完全能夠掌控其生產狀況,用貨款來還貸,基本上是零風險,卻又能夠保障供應鏈的穩定,也使自己得到了發展。這種貸款模式,可以說是開了個金融企業的先河。其實,經濟的發展存在著周期性,行業的發展也一樣,都有成熟期和衰退期,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適當的時候,進出某個行業,都是正常的,不一定非要貼上“國進民退”或者“國退民進”的標簽,只有國企和民企都得到發展,做大經濟這塊蛋糕,才是正確的。
(責任編輯: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