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化騰說,360的所謂開放充其量屬于“截殺渠道”,只能是加大第三方合作伙伴的運營成本。因為即便沒有這些這些渠道,用戶仍然可以通過別的方式找到所需的軟件和服務。
8月18日,奇虎360公布了其2011年第二季度財報。財報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奇虎360營收達到3510萬美元,其中網絡廣告收入為2680萬美元,超過網易門戶的2620萬元;與此同時,以網頁游戲為主的互聯網增值服務給360帶來了約810萬美元的收入。
360方面將此歸功于公司主要產品(例如360安全瀏覽器和安全導航首頁等)市場滲透率增強、用戶活動量強勁增長。
如果不仔細看報表,估計不少人壓根就不知道,以360安全衛士和360殺毒軟件為主要賣點的奇虎360的主要營收來源居然是那些360高層很少在大眾面前高調談及的360瀏覽器、網址導航等等。
事實上,這并不是360第一次以“雙面人”的形象出現在大眾面前。有業內人士認為,360與騰訊去年如火如荼的那場著名的3Q大戰就是其經典的“雙面人”表現之一,因為3Q大戰一結束,360就不動聲色地登陸了紐交所。
打仗VS上市
時間上銜接得如此緊湊,以至于有人甚至認為,“3Q大戰”是周鴻祎為奇虎360造勢而來。難怪外界揣測:從公開曝QQ泄露用戶隱私,到推出隱私保護器,直至QQ保鏢,周鴻祎在占領制高點的同時,一步一步逼出馬化騰那個“艱難的決定”。
對這一說法,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之前所預料,周鴻祎予以了堅決否認。“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見招拆招,遇到不平就要吼,你罵我,我回罵你;你打我,我回打你。”至于事情為什么后來會鬧得一發不可收拾,周鴻祎告訴記者,當時誰也不可能想到騰訊會出這一手。
有人調侃說,互聯網行業創業者有三座大山無法回避:生、死、騰訊。作為互聯網老兵,周鴻祎不可能不對此了然于胸。為何主動開戰?周鴻祎給出的解釋是:迫于無奈。
“如果當時不對騰訊做極具針對性的事情,太過于激進,也可能不會激怒對手。如果QQ保鏢(奇虎360以保護QQ用戶隱私為名推出的一款產品,也是3Q大戰的導火索)當初只是保護QQ用戶不被盜號,而不是去過濾QQ的廣告,也許后來就不會那么激烈。”周鴻祎說。
不過,與對待騰訊選擇主動出擊不同的是,此前對于“死敵”金山網絡及其前身可牛軟件的多次挑釁,奇虎360選擇的是“冷處理”。當記者問及為什么對于兩方的態度大相徑庭時,周鴻祎反問說:“我們為什么要回應?回應了不等于為他們做推廣了嗎?”
這或許又印證了另一個說法:在互聯網“戰國七雄”里(張朝陽說,當今互聯網的戰國七雄是騰訊、百度、盛大、阿里巴巴、新浪、搜狐、網易)并沒有奇虎360的“地盤”。但周鴻祎卻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視的對手。
有人把周鴻祎說成“戰神”。因為在以往的口水戰里,只要周鴻祎一動作,觸及到某方的利益,立刻激起一片反彈。但是你反擊你就輸了,口水戰輸了是你輸,口水戰贏了你一樣輸。因為他是進攻方,攻的是你的弱點。用戶反對你,你輸了;用戶反對周鴻祎,他又沒丟皮毛。
盡管最后“3Q大戰”被叫停,雙方各被打五十大板,但市場公認周鴻祎是贏家,以至于騰訊大呼自己是“弱勢群體”。此役自然讓國內外投資者對于奇虎360有了更為清楚的認識,這顯然有利于其上市后的表現。
奇虎360上市當日,開盤價為27美元,較14.5美元的發行價上漲86.2%。按照每ADS(美國存托股份)收益0.075美元計算,開盤價市盈率正好360倍。這份成績,顯然足以讓周鴻祎驕傲。
代言VS謀生路
“3Q大戰”還為周鴻祎開辟了另一個戰場。
“3Q并不太牽扯到公司的道德問題,不能說是因為國內互聯網巨頭品行不端,更多的是發展路徑問題,是中國互聯網一元化價值觀下的產物。”這是周鴻祎對3Q戰后的評價,意思很明顯:要怪只能怪“土壤所致”,“大環境如此”。
“互聯網巨頭如果不用外向型思維去擴展新市場,而是在已有的格局里和創業公司爭食,創業公司顯然不是對手。” 周鴻祎的言下之意,更像做起了創業型中小企業的代言人。
周鴻祎曾呼吁,要想為創業型中小企業留活路,創造好環境,只能試圖讓現有的互聯網巨頭改變運營思路和操作模式:化防御式的封閉運營模式為開放共享的運營模式,這樣中小企業能夠依托巨頭們的流量和用戶優勢,快速成長。
不得不承認,周鴻祎的立場贏得了不少中小企業的認同。但轉移個人恩怨、轉身為中小企業代言人,或許不是周鴻祎要達到的最終目的。“360要想生存,就必須得和別人不一樣:人家要壟斷,你就得創新;人家要封閉,你就要開放。”于是周鴻祎選擇了一套新的“模板”,力圖向外界展示奇虎360的公司形象——顛覆性免費、開放平臺型公司。
“3Q大戰”之后,奇虎360所面對的業內環境并沒有比過去更好。除了緊隨其后的金山網絡,騰訊也加大了其在安全領域的布局。在不得不繼續和騰訊明爭暗斗的同時,360還必須防備另一個對手百度——2月份,百度也宣布進入安全領域,推出了百度電腦管家。
在用“免費”顛覆了傳統的殺毒軟件格局后,面對一干互聯網巨頭紛紛進入殺毒領域,奇虎360只能求變。于是周鴻祎的創新關鍵詞更新為:開放平臺。
刺客VS革命者?
在5月31日奇虎360發起召開的第一屆互聯網開放大會上,“盟主”周鴻祎高調宣布:“開放是中國互聯網下一個十年發展的主旋律。”
此前幾周,騰訊宣布將在6月15日召開“開放大會”。而據360公司內部人士透露,360版的開放大會只用了三周的準備時間,周鴻祎的“搶先”意圖由此可見。
在核心的安全衛士和殺毒軟件都屬于靜默運行的大背景下,任何人都清楚,用戶對于360平臺的黏性越大,360就越安全。只有能夠真正建立起一個用戶黏性極強的平臺,奇虎360才能避免因客戶端崩塌而全盤瓦解這種極端局面的出現。
開放平臺的好處顯而易見:第三方應用可以借助擁有龐大用戶數的平臺進行推廣,節省大筆推廣費用,而平臺公司可以通過在此過程中產生的新數據和內容進行開發,獲得收益。這是一個相互激蕩產生新的化學效應的過程。
但奇虎360靠什么賺錢?360的財報中給出了答案:互聯網廣告才是王道,占了總收入的近七成。周鴻祎的“360帝國”在走一條靠客戶端產品吸引流量、用瀏覽器來變現流量的發展路徑。
如今祭出“開放”大旗,如何運作成為周鴻祎首先考量的問題。在開放大會上,周鴻祎宣布了四大舉措:對合作者提供標準API免費接入、免費推廣;承諾web游戲分賬比例最高;建立開發者獎勵基金,高達1億元的獎金,獎勵個人開發者;建立360度創新應用基金,投資10億元,支持創新企業。
周鴻祎的辦法是更多地擴展用戶喜歡的應用,除了360安全衛士和360殺毒外,還包括安全瀏覽器、安全網址站、網絡游戲聯合運營以及類似于apple store的軟件管家、安全桌面軟件等。此外,還殺入時下最為熱門的團購領域,推出360團購導航。
為了強化用戶黏性,周鴻祎選擇應用時只看一條:“以用戶需求為標準,80%的服務即便是免費也要放到上面。現在就比誰更開放,誰更忘我。”周鴻祎坦言,“只要開放,就不是一個人在戰斗,而是和合作伙伴一起在戰斗,在開拓。”他的目標是通過應用,整合更多的資源,最后達到用戶、合作伙伴與360結成戰略同盟。
但開放并非如此簡單。360靠客戶端軟件起家,開放平臺產生的新內容能否與既有客戶端之間發生化學效應,將成為周鴻祎“開放平臺”戰略成功與否的關鍵。
可以預見,開放平臺是周鴻祎寄予厚望、360未來重要的盈利模式。通過這些出口,360可以把其數以億計的用戶轉化成流量帶給合作伙伴,并從中獲益。換句話說,360做得更多的不是開放,而是開放口號下的流量變現。
可以證明的是,在團購對于導航類媒介資源競爭日趨瘋狂之際,360導航的競價排名廣告位價格水漲船高。某團購企業告訴記者,去年以15萬元左右買下的廣告位,今年則需至少25~30萬元。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360的網游聯合運營平臺上。
此前,360一個被人詬病的地方在于:由于360安全衛士和殺軟屬于后臺自動靜默運行,因此,其用戶雖然多,但基本上很少有互動。為了營造所謂的“互動”氛圍,大多是360通過人為進入一些不相干的領域,如瀏覽器、聯合運營、桌面軟件、網址導航、團購導航等,通過設置人為的渠道和門檻獲取流量。
騰訊控股董事局主席馬化騰說,360的做法充其量屬于“截殺渠道”,并不是真正的開放,只能是加大第三方合作伙伴的運營成本。因為即便沒有這些渠道,用戶仍然可以通過別的方式找到所需的軟件和服務。
此外,360還有繞不過去的檻:合作伙伴乃至360自身都無法通過年齡、職業、性別、使用偏好等做良好的用戶細分。這樣一來,360用戶的價值也就沒有辦法得到很好挖掘,第三方也沒法針對360截留用戶做針對性的用戶體驗。而淘寶、騰訊、人人網等開放平臺上的用戶都是非常明確和真實的,他們都有賬號、有良好的互動性。開放的是已有的用戶資源,屬于“源頭性開放”。而且用這些用戶資源,都能夠實現從多個角度的細分,便于第三方有針對性地開發對應的軟件和服務,更好地滿足需求。
“截殺渠道只是刺客,占據源頭的開放才是革命者。”顯然,在“開放大會”上遲了一步的馬化騰,試圖奪回這一話語權。從互聯網歷史上看,高舉開放大旗的Google、facebook、twitter都是以占據源頭為立足點,成為了新的王者。
可以預料的是,對于當下的360來說,當刺客,易;當革命者,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