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諸侯割據、過量開采、偷采濫采……稀土的一系列問題引起了國家重視,新一輪的整合迫在眉睫,在國家整合的重拳出擊下,中國稀土將何去何從?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一句“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對中國稀土資源的地位進行了最好的詮釋。時隔20年,中國的稀土儲量大國地位雖然得到了認可,但是,由于對稀土資源缺乏足夠的認識,加上利益驅使,稀土資源在中國的發展不僅深加工技術上落后于美國、日本等國家,在資源保護上也慢半拍,過量開采、偷采,讓中國的稀土資源嚴重減少,成了中國稀土最大的痛。
于是,轟轟烈烈的行業整合從來沒有停止過。2006年、2010年、2011年,是國家對稀土進行整合出拳最重的三年,尤其是2011年,相繼出臺了《稀土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國務院關于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國的稀土市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
那么,中國的稀土市場究竟怎么了,國家何以出此重拳?
諸侯割據
中國的稀土資源占了世界稀土資源的36.25%,主要分布在內蒙古白云鄂博、江西贛南、廣東粵北、四川涼山等地。一直以來,這些地方的稀土資源都由地方政府和一些企業把控,采礦權門檻較低,規范混亂,所以,在稀土資源豐富的內蒙古、贛州等地區,和稀土相關的企業數量眾多。
2011年,稀土的價格出現大幅增長,其中漲幅最大是氧化鏑,在七個月的時間內,價格上漲858.3%,漲幅最小的金屬鑭漲幅也超過300%。巨大的利益驅動使得炒稀土的企業在2011年出現大量增長。在贛州,流行的一句話是:“養豬的炒稀土,發了!”
因為稀土能賺錢,以前就存在的地方割據,從2010年開始惡化。據記者了解,雖然國家對稀土開采有配額限制,但是采礦權一直都是下放在地方政府,因此監管困難,稀土的開采很少能在配額內完成,超采、濫采是正常現象。一位熟悉中國稀土龍頭企業包鋼稀土的人士稱:“包鋼稀土去年獲得的指令性計劃是5萬噸,但實際生產的精礦估計有20萬噸。”
龍頭企業都尚且如此,下面的小企業就更不用說。而且因為稀土進入的門檻低,只要二三百萬注冊資金就可以成立一家和稀土相關的公司,做稀土生意,所以,相關的企業一時間遍布稀土資源豐富的地區。
數據顯示,2009年,有采礦權的稀土企業有80多家,2011年,增長至160多家。實際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稀土投資者告訴記者,沒有采礦權的黑企數量比這些正規軍要多。而地方政府對采礦權也是偏袒本地企業,五礦礦產這樣的大型央企,在江西7年,也沒能拿到采礦權,只能做稀土開發。
這些地方政府,除了保護自己地區的資源,和其他地區的競爭也是日益白熱化,都爭著上自己的項目,想要實現利益的最大化。所以諸如超額開采、技術優勢不明顯等弊病,均很明顯。基于此,業內很多專家呼吁,稀土應該將采礦權收歸中央,實現統一規劃。于是,從2006年開始,中央就開始了大規模的整治,想要平息稀土資源諸侯割據形成的亂象。
提高門檻
和鋼鐵、煤炭的整合思路一樣,國家希望將稀土資源的采礦權收歸中央,以實現資源的統一規劃和管理。
2006年開始,稀土管理政策就密集出臺,尤其是2010年和2011年,從《稀土行業準入條件》到《國務院關于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等,這些規則的出臺,將很多企業擋在了門外,投資稀土變得不容易起來。
實際上,2010年底,中國100多家有采礦權的企業,采礦權基本上都到期了,為了保證能順利實現整合,2011年 8月5日,國土資源部下發通知,將全面清理稀土探礦權、采礦權,提高開采準入門檻。門檻變高,成為公認的事實。
稀土作為國家戰略型資源,地位特殊,但是一直以來,因為行業缺乏統一規劃,缺乏監管,因此浪費嚴重,沒有龍頭企業不說,在稀土利用的技術上也是落后于西方國家。而此次國家整頓的決心和力度之大,已經開始初見成效。
稀土開采對環境的破壞是有目共睹的,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魯志強介紹,用池浸工藝每開采一噸稀土,要破壞200平方米的地表植被,剝離300平方米表土,造成2000立方米尾砂。
之前對稀土開采,國家雖然有環保要求,但是沒有具體細則,所以環保一直沒有落到實處。如今,對新入門以及要續簽開采權的企業,國家要求一定要做到環保,既有環保設備,又有環保技術,《稀土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出臺,除了保證稀土的環保開采,也將60%的企業擋在了門外。
據悉,一套環保設備對中小稀土企業來說,并不是小開支,所以,資金實力不夠雄厚的企業,在這輪競賽中,被淘汰出局。而中國稀土行業的現象是,中小企業占了多數,以民營企業為主,而這些企業多數是上游企業,擁有采礦權,環保的要求,無疑是將這些企業擋在了門外。雖然是有2~3年的整改期限,但是國家的另一記重拳對這些企業也是致命的打擊。
中央集權
培養龍頭企業,將采礦權收歸中央,是國家對稀土整合的另一記重拳。國土資源部稱,將進一步推進稀土資源開發整合,提升稀土礦業權集中度,力爭用1~2年的時間,基本形成以大型企業為主導的稀土開發格局。
中國稀土劃分為南北領域,北以內蒙古為代表,南以江西為代表。
早在2008年,北方的稀土行業就曾掀起過整合浪潮。包鋼稀土和內蒙古高新控股有限公司(系包頭稀土高新區控股子公司)牽頭,整合了包括包頭華美稀土高科公司在內的數家民營企業,是北方稀土行業變革的開始。
之后,2010年,中國稀土的主管機構從發改委稀土處變為工部原材料司下面的一個處室,稀土的整合出現了完全不同的局面。如果形容上一次的整合是地方政府自發自覺的行為,這次則是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動。
從今年初開始,內蒙古自治區辦公廳下發《關于征求對<內蒙古自治區稀土上游企業整合淘汰工作方案>意見的通知》,包頭鋼鐵要向31家列入關停名單的企業停止原料供應,并負責其中21家關停企業的補償,工商部門負責吊銷這些企業的稀土生產營業執照,電力部門則要對這些企業停止供電。
南方市場,五礦、包鋼、中鋁、中國有色、廣晟和廈鎢等幾家大企業積極展開收購重組行動。將分散在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五省區的當地企業手中的采礦權證通過收購重組的方式,納入自己旗下。
稀土資源最為豐富的贛州市,也新出臺《關于下達2011年全市鎢、稀土礦開采總量控制指標的通知》,指出:各縣區必須根據各鎢礦、稀土礦山的資源儲量狀況、開發利用情況、年度采掘計劃審查情況,對生產指標進行分解,并落實到每個礦山企業,以嚴格落實鎢礦、稀土礦山總量控制指標。寧都縣繼續停產,贛縣、信豐原則停產——2011年底兩縣全面停產。
這一系列改革,形成了北方稀土市場是包頭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包鋼集團)一家獨大,南方離子型稀土行業排名前三位的企業集團產業集中度達到80%以上的格局。專家稱,這是典型的將采礦權收歸中央的舉措。但是,這一舉措如今卻面臨著很多難題。
稀土整合,幾家歡樂幾家愁
稀土行業的此次整合,可以說政策作用大于市場的作用。在記者的采訪中了解到,大魚吃小魚的過程中,其實有很多小企業是非常被動的。一位贛州的稀土老板告訴記者:“雖然我的企業規模并不大,生產能力還是不錯的,但是面對此輪整合,只能是忍痛割愛。整合的補償究竟怎樣,現在還是個未知數。”
心有不甘的又何止這一個老板,據記者了解,內蒙古的整合要求電力公司配合拉電,可是電力公司的配合度并不高。而且,此次整合,讓稀土的下游產業面臨諸多困境。尤其是深加工企業,諸如生產永磁直驅電機、熒光燈等為主的企業,稀土成本占了生產成本很大的一塊。
這輪整合,讓本已經價格飛速上漲的稀土,再次面臨價格攀升的預期,業內囤貨情況更加嚴重,這些企業只能依靠存貨進行維持,一旦存貨吃緊,企業的生產將難以維系。實際上,在記者走訪的過程中發現,很多的企業已經處于停產狀態。但是囤貨的商家都不肯出貨,依然在等待時機。“想要賣出高價,在被整合之前再賺一把。”所以,如今的稀土市場可謂是一邊火焰,一邊寒冰。
對實力雄厚的央企來說,趕上政策的東風,剛好可以實現拿到采礦權,企業擴張的規劃,對于沒有資金也沒有政策扶持的中小企業來說,就只能是坐等變革。
對此,一些專家認為,稀土采礦權收歸中央固然可以保護稀土資源,但是政策的實施過于硬碰硬,沒有結合市場的實際需求,而且地方政府從心里是不愿意放權的。這場改革阻力很大,亦如當年鋼鐵和煤炭整合。就好像國家在不停限產,但是鋼鐵的產量卻在逐年攀升。
而采礦權收歸國有,加上限制出口,爭奪話語權和定價權,業內認為,將再次助推稀土的價格走高。對于稀土這樣屬于限制開發的行業,稀土的價格越高,盜采的現象就會更加嚴重。一直以來,盜采嚴重都是稀土的通病,業內擔心,價格攀升,會讓盜采更加猖獗。值得一提的是,稀土的走私也相當猖獗,去年稀土的走私量達2萬噸,是全年出口量的1/3。如果地方政府不能進行有力的配合,整合的初衷就會失去效用。
中國稀土資源亟須整合
其實,說到底,國家對稀土行業的大手筆一是為了保護稀土資源;近些年,因為過量開采,中國的稀土產量已經明顯減少。二是為了能贏得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和定價權。
稀土賣出“白菜價”一直以來都是中國政府和企業的一塊心病。盡管中國的稀土出口供應了世界97%的需求,但是都是原材料出口,低廉的價格賣給國外,然后在國外兜一圈,中國又以高價買回稀土深加工的產品。這種賺外匯的方式,業內一直認為是很虧本的買賣,可是,中國的市場一開始就走偏了,所以,想要校正過來需要很多時日。
其實,中國稀土市場,說到底,業內認為,最讓人痛心的就是,不少稀土加工企業跟隨市場潮流,囤稀土、倒稀土,將重心從生產轉移到了資源的買賣上,賺“快錢”的心理讓這些企業無心在稀土應用技術方面大力創新。
所以,中國的稀土資源才能被如此賤賣,而且中國提出限制出口,還引來西方國家的不滿和問責。“只有37%的儲量卻要供應97%的需求。”雖然是很好的理由,但是并不能解決中國稀土的現有問題。
贛州稀土老板對記者說,其實稀土很多工序都要由達到工藝要求的相關設備完成,引進設備資金投入很大,一個甩帶機就要好幾百萬,還只是用于加工甩帶片,釹鐵硼的第一道工序,對我們來說,這樣賺錢還要人力投入,投入成本太大,賺錢太慢。所以很多企業都愿意走捷徑,利用自己的關系,囤積稀土,賺取差價。
其實,贛州老板的心思也是中國多數中小稀土企業老板的心思,8月在包頭召開的稀土技術研討會,會議開到最后,300人的會場,聽技術的人不到50人。所以,中國的稀土資源,如何完成質的蛻變,成為研討的下一個話題。
作為科技產品,業內認為,稀土的需求彈性非常小,因為你也無法預測在未來,稀土還能做什么,不像鐵礦石、鋼鐵,在城市快速建設的時候,需求量大,城市建設減緩的時候,需求量小。稀土的需求則是剛性的,所以提升技術水平,被認為是繼整合之后,稀土迫切要完成的蛻變。
而整合,則是給稀土的蛻變提供了一個平臺,有實力的企業掌控著市場大局,人們甚至開始對未來中國稀土在國際上爭奪話語權和定價權的勝算有了一定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