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之于中國,猶如鐵礦石之于澳大利亞,為什么中國奪取話語權之路如此艱難,而澳大利亞鐵礦石卻可以想漲價就漲價?
政府管理分工明確
澳大利亞鐵礦石儲量十分豐富,居世界第三位,不過這些資源不是屬于聯邦政府所有,而是歸各州所有。
澳大利亞礦業政府管理分為兩級,聯邦政府主要負責制定各項國家政策,簽署和執行相關國際協議,審批海岸線三海里外礦產資源的勘探和開發許可證,管理礦產資源的出口權等。雖然聯邦政府對鐵礦石的管理看似不多卻很有實效。
而州/領地政府負責對屬地內(包括距海岸線三海里以內海域)礦產資源的勘探、開發和環境保護的日常管理,以及與勘探、開發有關的基礎設施建設、環境影響評價等的審批和監管。
澳大利亞的這種礦業政府管理最值得中國借鑒的就是明確分工,各司其職,信息透明。
中國稀土的政府管理是由不同的部門在不同的產業鏈階段進行管理,國土部管開采,生產、冶煉和分離是由工信部負責管理,環境保護屬環保部門管理,出口方面則由商務部管理。此外,海關還要負責一些具體業務。因為整個稀土產業鏈較長,負責管理的政府部門就有15個之多,彼此銜接也不順暢,在管理上存在較大漏洞,這也是我國稀土話語權失語的一大因素。今年年中,中國才剛剛成立了稀土行業的部際協調小組,恢復成立了國家的稀土辦公室,負責協調工作。
重視生態保護
上世紀70年代,澳大利亞開始實施土地復墾制度,聯邦政府將礦山復墾列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制定了詳細的國家級和州級復墾技術標準和要求。除了相關法律法規外,澳大利亞還執行復墾保證金制度,押金的數量要足夠保證土地的復墾。不過它的最大特色是,復墾抵押金繳納比例根據復墾效果確定,復墾工作做得最好的企業只需繳納25%的復墾保證金,而其他企業必須100%繳納。如今,在法律要求、政府監督和公眾監督下,土地復墾已成為澳大利亞礦業公司的自覺行為。
近兩年,在我國稀土開發中,各省市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也紛紛制定了礦區土地復墾保證金地方性的法規,并開展了礦區土地復墾保證金的征收工作。此舉取得了一定的實施效果,但在實踐中還是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現在缺乏對礦業企業的激勵機制,以及相關主體法律責任不明確等方面。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稀土礦區生態環境治理恢復難的問題。
尊重市場,進退有據
雖然鐵礦石價格年年漲,鋼廠年年抱怨,但由于整個談判純屬公司間的商業行為,議價機制是透明公開的,所以漲價從來沒有引起過大的國際糾紛。在澳大利亞,政府部門不參與任何礦產資源的商業勘探和開發活動。
而對于稀土,我國多采取行政手段來設定生產和出口配額,在國際稀土博弈中,也基本上是由政府出聲,代表談判。不僅博弈招數有限,而且很容易被貿易伙伴抓住把柄,遭受操縱價格和市場、違反WTO原則的指責。中國要求漲價這本身沒有錯,但采用何種方式漲價,既維護自己利益,又符合國際游戲規則,不讓貿易伙伴抓住把柄,不妨多考慮考慮如何培養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稀土企業,讓企業來沖鋒陷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