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發展實體經濟需要錢,在本國政策捉襟見肘的時候,應該歡迎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投資資本進入它的實體經濟。
美國國債這么多年都是全世界最高信用,為什么這次評級一下調,忽然大家都失去了安全感。我覺得最根本的問題在于,當上限在最后一分鐘達成妥協提上去以后,大家突然發現,不管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他們都是要緊縮財政,對于未來的經濟都是沒有一個積極樂觀的預期,也就是未來的經濟可能不會因為提高上限而改善。
經濟學有一個基本原則,在經濟正常運行的周期中,適當的透支可以推動經濟更好的增長,從而帶來財政收入的增長。但是現在人們發現美國不是靠未來的經濟增長擴大財政收入還債,不是良性循環,而是發新債還舊債,不斷提高上限,新債也越發越多,這和華爾街的龐氏騙局沒什么區別。
很多人在談美國是不是開始衰敗,我覺得有一個評論家說得比較準確,他說美國不是現在衰敗了,但是很可能這是一個衰敗的拐點。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美國經濟可能還有幾十年的運作,但是如果它不改變現在的狀況,還用發新債還舊債的方式,或者向全世界過度借錢的方式,總有一天要穿幫。
我相信美國也不愿意走到龐氏騙局最后穿幫的地步,現階段我們也不希望美國從此衰退,這對我們的利益也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怎么改變這種狀況呢?我覺得要轉換思路。
站在美國的角度轉換思路,我覺得是不是應該跟中國一樣,轉變一個發展方式,不要再走過度泡沫化的或者虛擬的經濟發展的道路,是不是應該回到實體經濟的出路上來。因為發展實體經濟,當經濟恢復正常增長,也就恢復了財政透支的良性循環。創造了就業,消費也會跟著改善,財政收入增加,國家信用的基礎就夯實,回到一個良性循環的經濟運行中來。
從美國的角度來說,它發展實體經濟需要錢,然而它的財政政策沒有多少空間,貨幣政策效果又非常不明顯,很重要的是貨幣政策太多泡沫化,這些錢進了商品市場,進了金融市場,卻并沒有流向實體經濟。
下一輪的貨幣政策將如何?我認為,一定要想辦法改變過去的操作方式,讓數量寬松的錢進入實體經濟。如今的美國經濟正處在二次探底的邊緣。假如伯南克的政策跟市場預期有太大距離的話,可能成為最后一根稻草把它打向衰退。
美國在本國政策捉襟見肘的時候,應該歡迎國際投資資本進入它的實體經濟。這種思想也得到了很多美國人的呼應。最近,亞洲協會美中關系中心與伍德羅·威爾遜國際研究中心基辛格中美研究所做了一個題為《敞開美國大門?》的報告,他對中國在美國的直接投資做了詳細的評估,提出了很多建議。
報告認為美國兩黨應該達成共識,歡迎中國直接投資,將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舉措制度化,保護投資審查程序的獨立性,避免太多的政策干擾,更好地理解中國人的動機,不要老是指其“陰謀論”。當然它也提到一些防患于未然的做法。
對中國來說,我們也要推動對美的直接投資。美國的市場非常大,安全性也相對很高,利比亞我們也有很多投資,但是出了問題。我們要把它作為一個戰略性的思考和部署,就可能解脫我們不再被綁架。
(注:本文由本刊記者劉彥華在對作者采訪基礎上整理而成,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