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提出打造社會主義強國,北京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背景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任務更為緊迫,傳承弘揚歷史文化責任更加重大。借鑒國內外歷史文化地區有機更新的先進經驗,積極探索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的新模式、新路徑,對于實現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任務,推動歷史文化地區的保護性利用及促進文化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處理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發展的關系,促進兩者協調并進,更好地傳承弘揚歷史文化,是北京市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近年來,北京市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發展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一定成效。但受諸多因素制約,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整體上仍處于初級階段,舊城整體環境較差,人口密集、基礎設施落后、產業發展缺乏活力等諸多問題日益突出。尤其是在中央提出打造社會主義強國,北京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背景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任務更為緊迫,傳承弘揚歷史文化責任更加重大。借鑒國內外歷史文化地區有機更新的先進經驗,積極探索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的新模式、新路徑,對于實現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任務,推動歷史文化地區的保護性利用及促進文化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鼓勵多方參與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多方力量參與歷史文化地區保護與發展,即要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積極性,鼓勵市場化運作,積極引導產權所有者、開發企業、社區居民等社會力量參與,多渠道、多方式籌措保護與發展資金,做到群策群力、共同發展。
以“政府主導、多方參與”模式建設的典型案例是愛爾蘭都柏林Temple街區。坦普爾街區位于愛爾蘭都柏林市中心,占地超過200英畝。坦普爾街區最早在17~18世紀開始開發,是都柏林的文物繁盛商賈云集之地和社會活動中心, 19世紀,坦普爾地區演變為城市服裝和毛紡織品貿易中心。19世紀末,坦普爾街區開始慢慢衰落。上世紀中葉,隨著工業化浪潮興起,它的衰退速度進一步加快。1985年和1986年市政府對這個街區開展了兩項重大研究:一是未來政策研究,另一是街區發展研究。這兩項研究都否定了將其改造為交通樞紐的提議,均強調了歷史文化對于街區的重要性。1988年,坦普爾街區的商人、企業家、社會組織、環境保護主義者和歷史學家成立了坦普爾開發委員會(TBDC),從三個方面著手實施城市振興:改善環境、整治空間結構和加強對文化活動方面的投資。1990年《坦普爾街區行動規劃》出臺,對土地利用、交通、建筑狀況、設計、環境質量和所有權等進行詳細調查,并提了許多建議,包括刺激稅收、空間改造和開辟一條東西向步行街,都在后來的《坦普爾開發規劃》中得以實施。1991年,政府頒布金融法令和坦普爾振興與開發法令,理順了工作機制,鼓勵商業重新安置或繼續留在該地。
國內許多地區積累了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的寶貴經驗。蘇州市創造性地提出“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則,開古建筑允許買賣先河,出臺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對社會資金參與古建筑保護進行獎勵,獎勵金額最高標準是工程維修總額的10%;麗江政府破除“保護古城是政府的事,保護經費投入只能政府解決”的傳統觀念,在保證古城風貌不變的前提下,將南片區民居恢復等項目委托給企業運作,探索出“古城保護市場化運作”的新路。
北京市歷史文化區域內房屋產權復雜,有國家機關、軍產、企事業單位自管產、宗教產、私產等,利益協調難度較大。同時,歷史文化街區內受限高、人口疏解難度大等影響,開發成本較高,對于社會資本參與開發缺乏吸引力。借鑒其他地區先進經驗,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中,應采取政府主導型的發展模式,搭建以政府為主導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發展投融資服務平臺,積極引導全社會力量參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發展。創新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融資模式,采取多渠道籌措資金,如PPP(公私合作)和PFI(私人融資)模式,資產證券化和產業基金模式等,積極吸引企業和個人參與到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中,構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發展多元融資體系。積極支持和引導產權單位、私房主及各類社會資本參與文物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如可以采取股份制形式,居民以其所有的古建筑租賃或入股,同時吸收社會資金入股,參與古建筑的保護、經營和收益;出臺相關扶持政策,支持一批文化經紀機構、文化經營公司開展文物保護單位、名人故居、掛牌四合院的挖掘利用工作,加強對文物使用單位的溝通、監測和管理,促進文物使用單位在加強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
強化資源分類引導
促進特色化發展
強化資源分類引導,促進特色化發展是指在歷史文化保護與發展過程中,要綜合考慮文化資源特色、現有發展基礎和未來發展潛力等因素,按照不同發展導向進行類型劃分,探索不同發展路徑,促進特色化發展。
以“分類引導、特色發展”為原則的典型案例地區是成都寬窄巷歷史文化保護區。該區域由寬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條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四合院群落組成。寬窄巷由45個清末民初風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藝術與文化底蘊的花園洋樓、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組成。寬窄巷不僅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遺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風格在南方的“孤本”。
2004年9月以來,針對寬窄巷歷史文化片區建筑留存歷史久遠、危房多、對文化旅游產業帶動作用不強的狀況,成都市對寬窄巷進行保護性改造,并對其商業功能進行了整體性開發。成都市先后投入6.3億余元,修復了院落45個,建筑面積3萬多平方米,建成地下停車場11000多平方米。現有餐飲、酒吧、旅店、茶館、零售、健身等多種業態。2008年 6月14日,整體改造后的寬窄巷正式開放,成為成都市新興的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 寬窄巷歷史文化片區在加強保護的同時,注重引入產業發展,將保護與現代商業相結合,以“成都生活精神”為線索,在保護老成都原真建筑風貌的基礎上,形成匯聚民俗生活體驗、公益博覽、高檔餐飲、宅院酒店、娛樂休閑、特色策展、情景再現等業態的“院落式情景消費街區”和“成都城市懷舊旅游的人文游憩中心”,形成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廳”內涵的“老成都原真生活情景體驗街區”。
寬窄巷地區根據三條巷子的不同特點,分別給予了不同的主題和產業功能。寬巷子代表了成都最市井的民間文化,老成都原真生活體驗館成為寬窄巷的封面和游覽中心,集中展現寬窄巷所代表的成都生活精神;窄巷子展示了成都的院落文化,植綠主要以黃金竹和攀爬植物為主,街面以古樸壁燈為裝飾照明,臨街院落將透過櫥窗展示其文化精髓;井巷子是寬窄巷的現代元素,是寬窄巷最開放、最多元、最動感的空間。“引入產業、打造特色”的發展模式實現了寬窄巷從原有的單一居住功能向居住、商業運營和文化價值提升的多元化、多功能轉變,實現了多種功能、不同文化、各種業態和諧共處的態勢,探索出歷史文化街區改造的新模式。
借鑒寬窄巷的成功經驗,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發展應從更好地保護優秀歷史文化遺產出發,進一步明確歷史文化街區、文保單位及近現代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方向,針對不同類型,探索不同的保護與發展路徑,因勢利導,充分發掘文化價值,促進文化資源的特色化、品牌化發展。
從有形文化遺產來講,北京市要加強文保單位及近現代建筑的多樣化利用。根據文物資源的區位、保護等級、文化特色等,適當引入旅游、文化展示、酒店會所等多種功能,促進文物資源的多樣化利用。具體做法是,積極引導被占用文物的使用單位、產權單位(如國家機關、私人等)實現對外開放,提升文物資源的文化功能;針對已經具備開發利用條件的文物保護單位,在恢復原有文物價值的基礎上,增加文化旅游、文化展示等新的社會功能,促進合理利用;加強對掛牌四合院及近現代建筑的保護性利用,積極引入特色商業、文化創意、商務辦公等業態發展。
從無形文化遺產來講,北京市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市場化開發。充分運用市場機制,鼓勵社會各界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利用,從民俗表演到旅游開發,從工藝品銷售到文化創意發展,多手段、全方位地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具體做法是,分門別類地整合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提升旅游文化內涵,如推出融合觀賞、娛樂、體驗和購物等為一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演出項目等;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外貿、會展等結合,與知名旅游景區結合,推出特色化、專題化文化節慶,豐富拓展旅游景區的軟性文化內涵;與音像業、娛樂業等行業相結合,通過切實可行的市場化運作,加強相關影像制品及出版物等發展;落實《關于加快國有老字號企業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設立老字號專項扶持資金加大對老字號企業扶持力度,促進老字號企業健康發展。
以塑造品牌為先導
提升區域整體品質
在歷史文化地區的保護與發展中,以塑造區域統一的品牌形象為先導,加快區域各類文化資源、文化品牌的整合,對于歷史文化地區的環境改善和品質提升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以西安曲江成功打造“大唐圣境”品牌形象為例。西安曲江是我國歷史上久負盛名的皇家園林,匯聚了4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兩個國家級旅游景區和3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曲江新區原來定位為單一的旅游度假區,但經過曲江新區管委會仔細論證,僅一個旅游度假區概念無法承載新城區建設,只有通過一個大的城市主題文化貫穿到整個新城區建設,才能實現曲江新區整體戰略發展。
為此,曲江新區經過重新定位,把曲江新區打造成以“大唐圣境”為主題文化的新城區,形成一個全方位展示“大唐圣境”主題文化的新城區概念。2004年,曲江新區提出“打造西部第一文化品牌”的宏偉構想,通過30個主題文化項目打造“大唐圣境”新城區。投資12億元建設中國第一個唐文化主題公園——大唐芙蓉園,投資30億元建設中國第一個文化MALL——大唐不夜城,投資12億元建設中國西部第一個游樂公園--曲江歡樂世界,投資100億元建設絲路風景園和1000畝南湖水面項目,投資8億元建設中國第一個愛情主題公園——大唐愛情谷(寒窯)…… 30個項目緊緊圍繞“大唐圣境”這一主題展開,涵蓋歷史文化、現代文化、地方文化、國際文化,形成了集吃、住、行、游、購、娛樂為一體的城市主題文化產業鏈條和項目集群,形成了具有系統工程意義的城市主題文化發展態勢和格局從而帶動整個區域品質的提升。
未來,西安曲江將以盛唐文化主題為紐帶,以盛唐主題文化項目為載體,以盛唐主題文化資源和主題文化創新機制為手段,實現曲江\"一步與國際接軌、創國內一流\"的發展目標,從而使盛唐文化成為西安走向世界的品牌。
曲江新區的案例表明,培育打造區域品牌和形象是籌措保護與發展資金,實現歷史文化地區復興的一種全新方式。未來,北京市要進一步鞏固和提升皇城文化等已有文化品牌,并積極挖掘其他區域文化內涵,打造新的文化品牌。要深入挖掘并整合歷史文化資源,在發展傳統旅游業的基礎上,結合國際旅游休閑大趨勢,面向國內外游客不斷發展的需求,做大做強“皇城文化國際旅游節”等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并結合傳統四合院和會館資源,不斷開發、發展更高層次四合院、會館文化體驗產業及項目等,如發展四合院國際會議、創意文化休閑體驗、總部商務休閑等高附加值產業,接軌國際標準,著力吸引國際游客觀光、體驗中國傳統文化,提升文化品牌影響力。在注重品牌塑造的同時,要更加注重改善人居環境,通過實施合理有效的人口疏解措施,完善歷史文化地區交通、市政等基礎設施和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全面優化區域發展環境,提升區域整體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