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系統要下發一封“致家長書”,各學校學生家長不用上網,只要你有IPAD、IPHONE或者裝有安卓系統的手機,在第一時間就能通過Gnet的教育云同時接收到信息。如果孩子想學習,不管你在哪里,只要打開Gnet任何一個連入網絡的終端,根據你的授權都可以自由選擇要學習的課程。
這樣的教育前景,是不是相當誘人?
北京凱英信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幾年前就已經開始這樣的應用并不斷擴大規模。從三年前開始,該公司在教育云上的收入就逐年增高,今年已達到了1000萬,“預計明年教育云我們能夠達到4000-5000萬的收入?!痹摴究偨浝碣Z立東表示。
事實上,眼下各行各業無處不是“云”,似乎只要沾上“云”,企業就可以騰云駕霧扶搖直上。在中國,盡管云產業還沒有形成真正的商用規模,但群雄逐鹿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雖然不少人還對“云計算”感到有點云里霧里,但它已被業界賦以繼大型計算機、個人計算機、互聯網之后第四次IT產業革命的重要含義。
微軟華人協會主席、國際著名云計算專家沈寓實解釋道:所謂云計算,就是把原來分布在各類終端上的信息資源集中起來提供給用戶,具有穩定廉價、按需使用、無限擴展、隨時獲取等特點。云計算的核心是信息資源的重新分布和集中供給,這將產生全局性的顛覆、整合和創新。同時,由于將大量資源從端轉向云,必然帶來終端簡單化,對網絡的要求卻將大大提高。
“信息領域正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大的革命性發展,信息產業將再次在高新技術領域起到引領和主導的作用?!?/p>
一場圍繞著“云”和“端”的高端產業戰略性競爭已悄然在世界范圍內展開。美國作為全球信息技術的引領者,無論是政府還是IT巨頭,他們在云運用方面的部署都是驚人的。而中國從中央到地方,對云產業亦給予了高度的關注。近年來各地云基地的建設風起云涌,令人目不暇接。
據沈寓實介紹,這兩年到美國考察云計算的國內政府和企業代表團絡繹不絕,大部分官員們雖然對云計算知之甚少,卻對云產業的發展深感興趣并充滿著熱情。
“政府對云計算的關注是好事,但這些關注需要站在戰略高度,并建立在對行業本質了解及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否則有可能欲速不達,造成又一個投資泡沫”,沈寓實表示,“這需要對云的發展路徑做一些深入研究?!?/p>
華為某技術專家表示,‘云’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種技術手段和解決方案;“云”應該從應用做起?!罢淖饔?,在于提供市場需求,讓‘云’在公共服務中率先使用起來?!?/p>
北京亦莊云基地總經理趙安建則認為,雖然國外巨頭有壓倒性的絕對優勢,而在中國,由于對云資源控制權優勢,國內企業也有長足的發展空間。
需求催生 “云”
在相當一段時間里,北京金邦安訊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申京武對自己企業的行業歸屬感到很迷惑。
做技術起家的申京武有感于美國“協同經濟”的影響,萌發做一個農業全產業鏈網上交易平臺的想法。他的“大司農”網最初的想法是想通過整合土地、種子、化肥等農資廠商、農業生產者和各種農產品交易平臺以及政府執法部門、金融物流部門等環節,用于協調農業生產結構性不平衡等問題。
“我想做的事情說來簡單,就是想做一個中糧那樣的農業全產業鏈網絡,這個網站具有信息透明功能,每個會員都可以從大量數據中抽取與自己相關的數據分析使用,從大量數據庫中判斷預測未來的走勢、生產經營狀況,此外,這個網站還具有產品的追根溯源系統?!鄙昃┪浔硎?。
當耗資、耗時巨大的數據庫建立完畢后,申京武開始遇到了新的難題:一是如此龐大數據和資料,對后臺的系統構架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下游的交易模式復雜多變:按照申京武最初的構想,是讓農業產業鏈各環節的每個會員,都能實現信息共享,所有在網站上進行化肥、種子、農技服務、大宗農產品交易的,收取一定的手續費。
很快他就發現,由于整個產業鏈覆蓋了農資廠商、農業生產者、農產品采購者、政府、金融機構和物流公司,這些環節都在不停發生著動態的變化,比如北京農超對接的推廣,使得農產品流通的數個中間環節消失,農業交易成本降低;再如食品加工廠的訂單農業模式,收購價相對穩定,而針對批發商、采購商的直銷模式,直接對上游的農戶種植品種、數量產生影響。
“我們的交易模式也在不斷細分。上游以農資的直營直采為主要交易模式;下游針對不同的采購商和經營商制定了不同的交易模式。”
申京武發現,這樣做的結果是:協同真正發揮了作用。在此之前,人們在菜市場、超市購買的農產品,是經過數個中間環節才最終流入消費者手中的。而正在崛起的電子商務,已經為消費者提供了減少中間環節的可能。但現階段,分散的電子商務網絡價格并不一致,有時還會有大量虛假或過剩的信息。
“作為國內首個農業全產業鏈的互聯網應用項目,大司農已經上線服務,目前已經有少量用戶加入。”從試運行效果來看,該交易平臺具有信息透明和價格發現作用,由于源頭可溯源,不僅杜絕了虛假或過剩信息,還具有價格發現功能,實現了市場與生產資源的協同配置,無意中解決了農業結構性過剩的部分難題,也縮小了市場供求與價格的波動性。
幾個月前,有人告訴他,他的公司算是一個典型的物聯網企業時;在此之前,也有人告訴他,大司農平臺最大的價值和最有潛力的方向是下游的交易平臺,可以做成一個類似于遠期市場的大宗電子農產品交易市場;之后,又有專家對他的網站下定論:這是一個類似于阿里巴巴模式的電子商務交易平臺#8943;#8943;
所有的斷論都讓申京武覺得似是而非。在申京武的規劃中,今后大司農平臺上的需求和生產可以更完美的結合,消費者可以在終端提出自己的需求,而不是進行盲目的搜索,他們也將會根據更加成熟的服務為消費者提供最合適的解決方案。同時,由于生產者和采購商也都使用大司農平臺,他們產生的各種信息也會很快反饋到后臺上。
“最終我們能夠滿足即便是很小眾的個性需求,實現高度的定制。”申京武的終極目標中,最終大司農以互聯網為主線,跨平臺、跨操作系統,通過網頁讓用戶各取所需,把計算和存儲都集中在服務器上統一管理,然后向用戶提供分散操作和個性化服務。
“比如我們的會員,終端只需要具備通訊能力,可以是手機、電視甚至PAD,他們只要通過一部能上網的手機、或者電視機就可以對我們提出需求,我們根據需求向不同用戶提供不同服務?!?/p>
“海量的完美的個性化服務”,申京武模模糊糊地感覺,大司農的終極發展,有可能與現有IT企業不太一樣:產品作用日益式微,而服務終將取代產品。這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但他自己仍在探索中,不能給這種模式做一個準確的定義。
直到有人對他的公司做了這樣的評價:大司農平臺要做的農業全產業鏈,雖然目前尚不完善,今后會是一個很好的私有云應用?!?/p>
糾結了許久的申京武終于釋然了。大司農平臺之前碰到的數據處理、業務協調難題,用的正是云的解決方案。
這是一個需求驅動下云應用誕生的例子。在這里,“云”是解決問題的技術手段,是創新商業模式的解決方案。
“云”本質
“真正云的應用應該是“云+端”的組合?!?/p>
評價者叫張懷清,是北京凱英信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該公司是國內最早的云服務實踐者和云產業領跑者。
“云應用都是被逼出來的。”凱英信業是一家成立16年的老公司,公司最初做系統集成,2004年由項目開始接觸云計算,但最初他們并不知道自己所做的就是云計算:當時,一個龐大的用戶群體以及眾多應用的行業需求推到凱英信業的面前。傳統模式的IT架構與遍布全國動態變化的數十萬用戶之間形成了巨大的鴻溝,于是凱英信業基于云計算、云服務模式創造了Gnet云平臺,并于其上成功地構造了面向未來商業服務及政務云服務的私有云體系,成功地將一個行業的管理與產業鏈聚合柔性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行業的IT生態環境。
自此,行業主管當局隨著應用的粘度增加了真正擁有了本行業的幾乎所有從業人員的“端”資源,將行業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資源體。管理、監管、服務直達每個行業從業人員的“端”。由于“云+端”模式沿著產業鏈向各種相關群體的延伸,逐步顯現了在實現行業IT服務的同時,創新了社會管理;在云服務中,數千家企業都能從行業云中自助建立自己的私有云,并從行業云中獲得各種應用以改善企業內部的IT管理,而行業也根據行政許可瞬間獲得各種管理信息乃至監管信息,改善了行業環境。
這就是Gnet云中心的雛形。張懷清告訴記者,他們公司所做的實踐就是構建規模龐大的數據與應用中心(云),并讓用戶(端)可以便捷地使用各種終端設備訪問云中的數據和應用。Gnet的“端”主要是通過裝有安卓系統的手機、電腦、電視和各種PAD來進行,同時用戶在使用各種設備訪問“云”的服務時,得到的是舒適便捷的無縫體驗。
“云計算成功主要取決于外觀設計和用戶體驗?!睆垜亚逭J為云計算是藝術家與工程師的結合,而最成功的云應用就是蘋果公司,奪目的外觀和極致的用戶體驗,使得蘋果輕松獲取全球8億用戶的心。
“這就是典型的云+端服務?!彼忉尩溃罕热缑绹O果總部要發布任何一個新消息,遍布全球的8億用戶很快就能接收到信息?!澳軌蛘业讲碛写罅康亩?,這是辨別一個企業是否企業的標準之一,這才是極具高成長性的企業標志?!?/p>
比如上文中提到的教育云,凡是加入教育云的授權用戶,不管你是否打開教育應用,都能在第一時間同時接收到相關部門、機構的通知和最新消息、資源的發布信息。在一位交通行業教育云用戶的PAD上,記者看到,使用者無需啟動Gnet,教育云所發布的信息與針對性服務就會自動彈出,提醒用戶查看或使用。
“我永遠在你的身邊?!睆垜亚逭劦?,中國云的路,Gnet走得并不容易。他們云服務創新模式是在實踐的階梯下逐步展開的,未來,他們的云中提供的服務將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
“目前中國的云產業市場潛力最大的還是在私有云領域?!睆垜亚逭J為,公有云要直接面對國際化競爭,這對尚處在襁褓中的中國云產業是非常危險的;而對于中小企業來說,私有云服務則優勢突出。
目前,Gnet的中國云已經有了規模化的應用。在已有的實踐中,數十萬用戶重復組網,建立了各種不同的“云”服務網絡,數十種軟件被便捷地獲得,并持續產生新的服務。隨著他們對云服務的得心應手,公司開始創新性地將產業相關的成員、資源、服務等都整合在一個平臺之上,并且不斷將產業相關的客戶群也聚集起來。如此一來,政策、產業鏈協同、服務、產業升級都處在一個主管伸縮的信息環境之中(從私有云到公有云),個體與產業優勢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信息資源則得到了有效的增值。
“未來的商業互聯網世界將是云+端的組合”。張懷清表示,雖然現在人“云”亦“云”,云手機、云電視、云視頻、云音樂#8943;..等層出不窮,還有一些和云計算關聯不大的企業,也爭相穿上“云的衣裳”來包裝自己,也有許多是為了換取政府的扶持?!斑^去評價云計算主要看云計算的規模夠不夠大,而現在評價云計算的標準應該是看有沒有云服務所覆蓋的客戶群以及與此相適應的核心競爭力”。
“云”路徑
11月10日,《南方周末》發表了一篇名為《云里霧里“云躍進”》的文章,描繪了各地“云”投資的狂熱,引起了強烈的市場反響。
記者采訪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云計算專家表示,中國的云躍進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不少地方政府不加規劃、大肆圈建云基地,這些基地出手闊綽,往往先購置一批豪華服務器,但由于缺乏應用和市場的支撐,很多基地或園區連電費都賺不出。短時間內,便有數個政府的云基地關閉或夭折,更多的云基地面臨虧損的困境。
沈寓實也提到,僅過去一年微軟華人協會就接待了數十撥前去美國考察云計算的中國政府和企業代表團,而且不少地方和行業在政府主導下都正在或準備大規模建設云基地之類的基礎設施。對此他表示欣慰,認為云計算關乎全局,關乎未來,不僅是中國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關鍵,更涉及國家戰略安全,政府的大力支持無疑代表了強力而積極的政策引導、創新引導和應用引導。
但另一方面沈寓實也不無憂慮,首先,云計算的精髓就是資源集中,搞大批質量平平的“小規模”云基地不僅重復建設,而且與云計算的精神背道而馳;其次,云計算的數個核心技術還都在突破中,現階段以服務器集群為基礎的基地模式問題很多,有待商榷;第三,云計算的廣大市場應用急待開拓,在無應用支撐下盲目建設,可能導致基地虧損甚至夭折。
“上千億投資砸進去,建了機場卻沒有飛機在里面飛行。”上述專家舉例,與國內云基地采購的豪華服務器相比,谷歌等云計算企業所用服務器均很普通,可就是這幾百萬臺普通的服務器連在一起,所產生的云應用卻是驚人的?!爸挥杏尚枨笠l的應用產生了,云機場里的飛機才能起飛?!?/p>
據《南方周末》報道,云計算應用成熟的美國,在經歷了需求暴增期之后,數據中心的數量從過去1100個削減到300個左右。
美國的“云”路徑或許能對我們有一些啟迪。
在美國云產業中處于引領地位的是那些巨型互聯網企業和傳統的IT巨頭。比如微軟的云計算規劃,不僅是立足于單個企業的發展,更是從整個產業發展帶來的多產業格局改變來布局的。一系列小企業圍繞這樣的規劃來做自己的產品設計、商業模式設計,而微軟這樣的大企業自己也有專門的部門針對云計算的即時發展提出新的路徑、解決方法和路徑。
而更為重要的是,隨著蘋果、谷歌、微軟、亞馬遜等企業云計算的不斷成熟,建立了自己的數據中心,這些數據中心不斷強大,后來的企業基本能搭乘他們的數據平臺來做自己的云應用。大量的中小IT企業則從事中間的平臺層以及最上面的應用開發。
如今在硅谷,幾乎每家新興公司在構建自己的IT基礎設施時,都可以非常方便和靈活地從云層中得到幫助。關鍵的是,這些服務又便宜又好用,整個產業鏈上都涌現出了大量的低價高效的云服務商。
美國政府對云產業的支持,是通過大量部署云應用來實現的:通過這些部署,政府部門可以裁減掉自建的數據中心,節約能耗、減輕IT開支和支持成本;更重要的是,這些部署為云產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需求。
沈寓實認為,政府信息化和社會信息化是大勢所趨,云時代的到來是重要契機?!皬睦碚搫撔碌郊夹g創新,再到應用創新,有一個過程;從精英專家到大眾的教育和普及本身,也有一個過程?,F在是變革前夜,未知數很多,但正是探索云路徑、布局謀篇的關鍵時期?!?/p>
他進一步表示,云計算是全局性的龐大的系統工程,在中國成功發展云計算,建議成立專門的政府主管機構,對云計算的現狀和未來發展清晰把握,結合我國國情,以產業長期發展和產業鏈生態系統為基點,統籌協調,制定出全局的的戰略規劃和統一部署。
“要避免各自為政的豎井式的垂直發展模式,更不必要在每一個城市或地區單獨建數據中心”,他強調,“而且,不要只重視基礎設施建設,還要重視應用,重視用戶,重視解決方案。政府一方面要做好投資引導,另一方面要率先部署云的應用?!?/p>
“只要市場足夠大,技術和投入都不是問題?!比A為某技術專家表示,政府目前最需要做的,是實施云應用的部署,率先形成較大規模的市場需求?!笆O碌氖缕髽I會作好的。”
張懷清對此亦有同感,“就目前來說,各部委、政府機關的政務云、行業云是最有可能落地的?!?/p>
盡管中國在云計算的技術和部署上已落后于美國,但機會依然存在——中國存在著巨大的市場,巨大的人口和地域優勢,這是西方很多國家不具備的,這種大數據環境中,再加上文化的差異,有可能產生出我們獨特的商業模式的,就像在互聯網時期我們有了QQ、盛大和阿里巴巴一樣。問題的關鍵是我們選擇什么樣的路徑,以利于發揮我們的市場優勢,培育本土的“云”企業。
“云”實踐
北京云計算的發展,似乎既不同于以大企業為主導的美國模式;也不同于各地風行的以政府投資為主導的模式。
“云計算的發展應該以創新型中小企業為主導,這些企業具有快速成長能力,產生爆發式增長后,從而成為行業發展主導?!北本┮嗲f云基地總經理趙安建談到,現在北京亦莊云基地的模式就有點類似一個小型的硅谷創新系統,政府提供政策和項目支持,三大運營商為服務購買方,主導者為基地內的創新型中小企業。
沈寓實認為,這種致力于技術創新、為云產業提供解決方案的小型產業集聚區有別于外地那些僅僅以數據中心建設為主旨的所謂云基地,其探索有著積極意義。
“云計算的核心技術突破和應用拓展,兩者相輔相成,要齊頭并進,不可偏廢。云的關鍵技術的突破,很有可能在中小企業的創新中出現,這些創新最終會引起傳統信息產業巨頭的關注,最終兩股力量合在一處共同推動云產業的發展”。
他指出,“在云的實踐和發展過程中,有巨大研發資源和市場動員能力的大企業,和靈活有創造力的中小企業,缺一不可,要互補互動;此外政府的規劃引導、基金扶持、需求釋放等也都很關鍵。”
據記者了解,北京亦莊云基地主要由北京市相關政府部門和寬帶資本聯合創建,投資主要來自寬帶資本,政府給政策。基地內的14家企業的技術骨干主要來自于微軟、甲骨文、西門子等海外巨頭。而對于基地內一些重點企業如天云科技,股東除田溯寧的寬帶基金之外,還包括楊致遠、張明正、林百里等IT大腕。
趙安建認為,創新的產生往往還需要一種凝聚效應,這對價值鏈的各個環節都很關鍵。亦莊云基地所做的就是將云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的企業聚集到一起,提供一個共享的服務,通過軟硬件、服務等各個環節、層次的交流,致力于云計算的創新和推廣。
目前入住云基地的企業共14家,大多符合以下幾個特征:這些企業都是創新性中小企業;大多企業有一定的股權關系;均屬于云產業鏈上的某一環節;由于各企業分布于云計算產業鏈的不同環節,各環節加起來能夠形成一條完整的云計算產業鏈。
除天睿共享負責所有入駐企業的行政管理外,其余13家高科技創業公司均在云計算產業鏈上處于不同環節:比如天云科技——云系統集成服務,天地云箱——云計算模塊化式數據中心,天地超云——云計算服務器,友友系統——云計算操作系統和管理軟件等等。由于這些企業分布在產業鏈不同環節,形成一種產業聚集效應,不僅可以融合上下游,形成產業競爭合力,還可以有效激勵創新,形成科技開發的合力。
“我們的投資一方面關注如云數據中心、云服務器這些一開始就能產生收入的基礎建設,另一方面也關注云創新性的應用,主要想打造一個類似孵化器的環境,為云應用企業提供場地、IT資源等支持?!壁w安建表示。
這種有的放矢的投資效應可謂立竿見影。據記者了解,由于云基地的IT技術架構使得企業構建IT環境的成本降到了原來的十分之一,使得云基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服務器接到了來自全國各地共計千余臺的訂單。未來這里將建成亞洲最大超云服務器生產基地,使得北京成為服務器生產和研發的基地,服務全國和全世界。
在他看來,這種模式的推廣,不僅降低了投資風險,還培育了一批可成長為領袖級企業的創新型中小企業。
“這些企業的創新歷程也是國內云計算創新能力積累的過程,最終將由他們奠定中國在世界云計算的絕對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