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11月1日,賽迪管理顧問《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地圖白皮書(2011年)》在京發布。該白皮書從空間角度,對我國現有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進行了分析和梳理,并提出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區域格局策略。
據《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地圖白皮書(2011年)》顯示,中國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已初步形成了以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為核心集聚發展的總體空間格局。國家已命名的各類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園區已達到350個,廣泛分布于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其中,軟件和動漫產業基地集中分布于中東部區域中心城市,以及成都、西安等少數西部省會城市。
賽迪經略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肖勁松博士在發布會上介紹說:“未來,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空間演變將呈現三大趨勢:聚散有序、多極并舉的空間演變態勢鮮明;區域中心城市產業集聚效應持續增強;區域差異化定位及分工將愈加明晰。”
文創產業三足鼎立
以廣東、北京、上海等地為代表的珠三角、環渤海和長三角等東部沿海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迅猛,已成為全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三極。中國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化分布進一步顯現。
環渤海地區以北京市、天津市、山東省和遼寧省為代表。
北京市作為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領航者,已形成了軟件、網絡及計算機服務、新聞傳播、設計服務等四大優勢產業,人才、資源、國際交流、產業基礎、創新能力等方面在全國首屈一指。“十一五”期間,全市設立了30個市級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2010年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1692.2億元,占全市GDP的12.3%,“十二五”期間將進一步加強資源整合,發展具有一定規模和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功能區,力爭“十二五”末產業規模占全市GDP的15%,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文化創新、運營、交易和體驗中心。
天津市依托雄厚的文化底蘊及濱海新區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發展了動漫、網游、傳媒、藝術、演出娛樂、影視音像、出版、工業和建筑設計、咨詢策劃、時尚設計等10個行業。已形成中新生態城國家級動漫產業基地、和平區6號院創意產業基地、3526創意工場、高新技術產業園區IT軟件園、河東區的音樂街與意庫創意產業園、武清區中國國家畫院創作基地等一批著名文化產業集聚區。正在建設集文物藝術品交易、文化創意、旅游、休閑、貿易、物流為一體的“國家級濱海新區文化產業示范園區”。
山東省是繼廣東和北京之后第三個邁入文化創意產業“千億元”俱樂部的省份。青島的文化旅游、節慶創意和創意設計,濟南的軟件、動漫和新聞出版,濰坊的風箏,淄博的書畫古玩、工藝美術業等獨具優勢。已形成曲阜新區文化產業園和英雄山特色文化產業園區、璀璨中華文化生態產業園、中華(博山)陶琉文化城、國貿天成文化創意產業園等一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
遼寧省是全國重要的軟件和動漫基地,擁有星海創意島(國家級)、沈陽棋盤山開發區(省級)、新民文化博覽園等一批重點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華強文化創意產業基地、酷貝拉創意產業園、沈陽123創意產業園等重大項目也正在規劃建設中。
長三角地區以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為代表。
上海市已成為著名的“世界設計之都”,擁有15家文化產業園區和80家創意產業集聚區,包括動漫谷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張江文化產業園區、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徐匯數字娛樂產業基地、長寧多媒體產業基地、普陀天地網絡數字內容產業基地等一批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地。形成了“老廠房+藝術家”為主的創新模式,文化與科技融合、文化與資本對接能力強,新興文化業態發展快,融資環境好。
江蘇省是南方重要的文教與創意產業基地,科技和經濟實力雄厚,擁有50個國家和省級文化產業園區。有全國惟一的以工業設計為主題的國家級專業園區——無錫工業設計園和鼓樓國家大學科技園工業設計集聚區,初步形成了以江蘇文化創意產業園、無錫太湖新城產業園、常州動漫產業園、蘇州國家動畫產業基地為代表的64家文化產業園區、7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4個國家級動漫產業基地、18個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其中,南京的軟件、動漫產業和工業設計,無錫的影視和動漫游戲制作,蘇州的文化旅游、工藝設計等在全國名列前茅。
浙江省以杭州、寧波、溫州等為中心,形成了中國國際動漫節、橫店影視城等知名文化品牌,藝術品業、軟件、動漫、廣告、會展、設計和傳媒等產業優勢突出。聚集了山南國際設計創意產業園、杭州之江文化創意產業園、東陽橫店影視城、鳳凰國際創意產業園、余杭文化創意產業園、麗水文化創意產業園等知名園區。
珠三角地區以深圳市和廣州市為代表。
深圳市是中國現代平面設計的發源地,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全市第四大支柱產業,在展示設計、工業設計等方面獨具特色。已經建立了動漫、網絡游戲、影視制作和藝術設計等多種形式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45家,其中包括華僑城集團、大芬油畫村、雅昌企業集團、騰訊、深圳古玩城等5家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環球數碼、騰訊、天威視訊、雅昌彩印等4家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此外還有嘉蘭圖、華強文化科技、網域等23家市級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深圳創意產業園是全國首家文化產業孵化基地。同時,還聚集了一批以高新技術為依托、以數字內容為主體、自主知識產權為核心的高成長型企業,如中國最大互聯網公司騰迅、新媒體原創音樂的先驅A8音樂集團、華強文化科技以及戶外媒體深圳華視傳媒等。
廣州市超半數以上文化企業為民營企業,已形成以出版發行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旅游業、廣告會展業、網游動漫等為主的文化創意產業格局,奧飛、喜羊羊等動漫企業品牌突出。形成了包括北岸文化碼頭、太古匯、羊城創意園在內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目前正通過建立軟件新媒體、影視會展、動漫文化旅游設計工藝等產業園區,促進文化創意產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
以園區為抓手促產業生根
賽迪顧問通過對全國各省文化創意產業收入統計數據及文化創意基地(園區)分布情況的分析發現,國家級基地(園區)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
截至2011年4月,國家已命名的文化創意產業各類相關基地、園區已達到350個,其中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和基地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分布,軟件和動漫產業基地集中分布于中東部地區中心城市,以及成都、西安等西部區域中心城市。
在全國204家文化產業基地中,東部沿海地區84家,占基地總數的41.17%;東北地區21家,占10.29%;中部44家,占21.56%;西部55家,占26.96%。
11家國家級軟件產業基地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西安、南京、濟南、成都、廣州、杭州、長沙、大連、珠海等東部經濟發達城市及中西部區域中心城市。
8個國家數字出版基地主要分布在上海、重慶、杭州、長沙、武漢、天津、廣州、北京等科技和文化融合能力強的城市。
肖勁松博士介紹說,文化創意產業空間運動具有較強的路徑依賴特征,城市是文化創意產業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載體。總體來看,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呈現一種“聚散有序,多極并舉”的演變趨勢。首先,“聚散”是相對于不同等級的城市而言的,文化創意產業首先聚集于高等級城市的中心區,然后隨著土地空間的限制、房屋租金、城市空間的拓展等因素,逐漸由中心區向郊區轉移,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其次,隨著區域中心城市周邊城市自身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文化消費的旺盛需求,文化創意產業也將隨著城市空間的規律性擴張而“有序”擴散。
在各地紛紛將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的大勢下,加之信息技術的成熟、資本和人才的自由流動,促進了全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大發展,呈現出“多極并舉”的局面。除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外,天津、重慶、杭州、南京、西安、成都、沈陽等區域功能性創意中心城市不斷涌現,青島、寧波、廈門、蘇州、無錫等一批新興文化創意產業城市快速增長。
此外,賽迪顧問還發現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在空間演變上呈現以下兩個較為突出的特征:一是中心城市產業集聚效應持續增強。區域中心城市在人才、資金、技術獲取以及文化消費主體和空間等方面比一般城市更具有優勢與發展空間,因此,北京、上海、廣州、天津等文化創意產業發達的地區未來的產業規模、層次將更進一步壯大和提升。
二是區域差異化定位及分工將愈加明晰。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文化消費的區域性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件的差異性導致文化創意產業在全國地域上存在分層性,即傳統、現代和新興文化業態存在地域分工,而且產業區域分工差異將愈加明顯。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的區域中心城市,聚集了大量的資本、良好的文化消費環境和較強的信息技術基礎,從而使得軟件研發、網絡出版、動漫游戲、新媒體等新興文化產業成長快速,例如北京、南京等地發達的軟件產業,長沙快速發展的新媒體產業;文化藝術、民間演出、手工藝和民俗旅游等傳統業態主要分布在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現代出版、廣電影視、報刊等規模化生產的文化業態主要分布在具有經濟文化發展優勢的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此外,在金融創新和資本力量雄厚的蘇州、無錫等地,新興文化業態發展也相對較快。
針對以上文化創意產業區域分布特征和空間演變趨勢,為改變文化創意產業的不平衡發展態勢,賽迪顧問認為應構建多區域、多層次和多模式的空間總體發展格局,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特色化、均衡化、一體化發展。
其中多區域指優化發展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大文化創意產業重點區域,加快中原城市群、武漢城市群、成渝、關中-天水、滇中等文化資源豐富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建設,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統籌協調發展。
多層次指根據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文化消費需求和文化資源要素稟賦的差異,因地制宜地選擇相應的特色文化產業,構建與本地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稟賦相適應的多層次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格局,防止一涌而上,避免投資過熱和對資源的破壞。
多模式指各地區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時,必須從本地區文化資源比較優勢入手,選擇符合本地實際和能夠充分發揮本地區文化資源比較優勢的路徑與模式,切忌盲目跟風和不切實際;同時,要將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與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起來,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模式。
肖勁松博士強調,以文化功能載體建設為抓手,可以有效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生根發展。他認為,應充分發揮文化功能載體在集聚文化創意產業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文化主題街(園)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園區等文化功能載體開發與建設。加強文化功能載體選址的科學性,從人文基礎、交通區位、科教資源、藝術氛圍和生活配套等條件去布局。
“準確定位目標產業,選擇那種能真正體現本地區比較優勢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采取財政、稅收、法律等各種措施,大力培育科技型、原創型文化創意企業,積極支持文化創意產業下游的衍生品生產企業,形成文化產業園的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生根發展。”肖勁松說。
鏈接:上海文化金融全國領先
作為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首發地,上海市文化與金融對接能力強,文化金融生態環境居全國前列。
創新的文化產業融資機制。創新銀行信貸投向引導機制,充分發揮“上海東方惠金文化產業擔保有限公司”作用,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和中小文化企業發展。創新文化產業項目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融資機制,2009年創設了全國第一家文化產業投資基金“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鼓勵文化企業在主板、創業板和中小板市場直接融資,截止到2011年6月,上海市共計有8家文化創意類企業在海內外上市。
創新的文化產權交易機制。2009年建立全國第一家文化產權交易所,為文化產業創設了投融資新渠道和產業資本退出通道。2010年提出文化創意產業要以“內容為王、版權為王”,把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和違法侵權執法力度作為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十二五”規劃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
目前,上海已把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吸引力和提升競爭力,參與全球經濟競爭,與國際城市發展接軌的一條重要途徑。打造面向國際的文化金融創新中心,會大大加快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進程。此外,建設文化金融創新中心有利于拓展金融的服務范圍,培育新的盈利增長點,從而加快上海市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