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苑鄉,過去豐臺區最落后的村,卻乘著農村產權改革的春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財政收入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與2007年相比,收入由過去的1216萬,增加到今年的7800萬,利潤增加了6000多萬。
不久前舉辦的“全國首屆農村產權交易研討會”上,南苑鄉黨委書記陳建生動情地談到,農村產權體制改革后,村里成立了管理投資公司,把資產量化,30%是集體股,70%分給村民。大家都變成股東,都持有股權證,最大的變化是大家都開始關心集體了:“以前都說這個村是集體的,但怎么是集體的,沒有人去關心。現在卻大不相同了。”
他指出,通過農村改制的工作,讓老百姓體會最深的有三點:第一看環境跟過去比好了,第二,集體的資產與過去比強大了,第三,個人收入跟過去比增加了。
自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農村土地經營權自由流轉之后,11月9日,四部委聯合下發的《關于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的若干意見》對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等土地權利的確權、登記、發證作出明確規定,為規范和加快土地確權、維護農民合法權益提供政策支持,加快了農村要素市場的啟動步伐。
確權是基礎
通州宋莊鎮某村冬季取暖用煤通過招投標的方式,2009年標底價1100萬元,最后以1036萬成交,為村集體節約64萬;2010年,這個村又通過招投標,節省73萬元。
通州區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副站長金世明提到,進行這一切交易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對農村集體和個人產權進行確權。
本次會議上確定, 2012年年底前,北京市所有農村集體土地將完成確權頒證工作,以后將實行憑證管地的用地制度。
北京市農村經濟研究中心黨組書記、主任郭光磊指出,目前我們的法律和將行的農村產權交易仍然存在幾方面的錯位:第一,所有權主體和流轉主體法律方向的錯位。所有權是村集體,而流轉主體是農戶,物權法和土地承包法賦予了農村擁有土地的物權性質,但農村的土地所有權歸集體所有,這個問題的解決最終將從實踐中探索。
“這就涉及到如何在現行法律制度基礎上,依法合規地推動農村產權交易工作的開展。”
郭光磊談到,北京可以在兩個方面得以突破:第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交易主體地位的確定。目前我國《土地承包法》規定,以農戶作為流轉主體,農民既不擁有土地的所有權,也不擁有經營權和所有權完全的處置和支配權。從長遠來看,我們必將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為基礎,賦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農村產權交易的主體地位,這個前提就是要切實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產權制度改革。
“北京市今年年底,完成了村級的產權制度改革,十二五期間,我們將進一步推進鄉級的改革,使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產權得以真正落實。”郭光磊總結,這樣可以發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交易主體地位的作用,使之在交易過程中按照憲法規定,體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交易當中的作用和它的收益權、處置權、分配權。
第二,北京正在推行的農村集體土地、農村宅基地,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頒證。北京市從去年開始在三個鄉鎮已經進行試點。通過頒證,使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切實拿到具有不動產屬性的權證,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參與交易奠定了一個好的物權基礎。
市場是重點
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春風終于吹到了農村。
2010年,北京市首家鎮級農村集體資產交易市場——宋莊鎮集體資產交易市場成立。這個交易市場把原本分散的村級集體資產處置權分到一個正規的交易平臺上,從制度上避免了集體資產的流失,給村民和集體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據記者了解,這個平臺可交易的產品很多: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持有的股權及實物資產、農業生產資料及涉農知識產權流轉交易等等。自開業以來,該市場完成交易事項72件,涉及合同金額兩千萬元,其中工程類交易事項26宗,土地出租35宗,集體資產處置類6宗,集體資產購置5宗,為集體增收節支600萬元,鎮級集體資產加以市場的建立完善了集體資產交易體系,發展壯大了集體經濟,促進了農民增收,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通州某村有五個項目進入市場招投標。這五個項目將每年為村集體增加收入686萬元,使得村民的股份分紅從過去每年3千,增加到去年的5400元。這就是集體資產進入市場給農民帶來的實惠。
上海農業要素交易所CEO王正乙表示,如通州這樣的農村集體產權交易,使得農民的收入變為四部分:生產收入、工資收入、財產收入、轉移性收入。“前三種收入一直是農村農業發展的大難題,”
北京農村產權交易所總經理韓琨談到,一直以來,由于國家對農村要素市場沒有放開,使得農產品賤賣、農用物資高漲、農民難以獲得財產性收入、農村生產融資難、非農就業難等問題成為困擾農民和農村發展的大難題。而各種以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基礎成立的產權交易平臺,對農民帶來了以下好處:第一,讓農民的農產品不僅能賣出去,還能賣個好價錢;第二,降低農民的生產成本,讓他們能買到價廉物美的農用物資;第三,讓農村和農民有更多的財產性收入和生產性資金;第四,解決農業發展的融資難問題。
“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將引領全國農業進入一個全新的資本時代,即農業資本時代。”王正乙指出。
服務是保障
“農村產權改革需要啟動農村要素市場。”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表示,土地流轉把農民轉移到城里來,而城市又沒有完全接納農民。近年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很多村鎮慢慢發展成城市,為農村產權交易提供了有利條件。
據記者了解,目前非農資本或工商資本進入農村的愿望非常強烈,比如萬達在延慶圈了六千畝地,已經投資數億;一位福建老板在密云水庫一千畝地投資八千萬。巨額資本進入農村,傳統的農民沒有太多和資本打交道的經驗;而一些農業產業化公司想把農民組織起來,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各種農業在農村得不到其他的要素保障#8943;#8943;
可見,工商資本進農村,已是不可阻擋的趨勢。湖北省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局局長楊孔平表示,在這個過程中,農民是弱勢群體,政府既要維護老板的利益,也要維護農民的利益,這就需要政府發揮引導性的作用,提供不可或缺的服務:
第一,搭建平臺,就是有個交易所,鄉鎮級都有,盡管名字不一樣,有的叫產權中心,有的集體資產產權交易中心。這個平臺、這個場所,一定是政府牽頭,企業可以參股,但是必須是政府牽頭。
第二,工商資本跟農業對接,政府要對工商資本的情況、資質、項目的可行性進行審核和把關。
第三就是做好兩個服務。首先是融資服務,“產權交易后,不是賣了就完了,工商資本把錢買了產權之后,資金就短缺了,就需要融資,政府要做好融資擔保服務。” 其次是履約監督,不管是農民也好,還是企業也好,都有一個誠信履約的問題,需要政府起履約監督的作用。
“我想在工商資本與農業對接方面,政府的作用很突出,交易所的服務也是不可或缺的。”
韓琨介紹,在農村城市化進程中,農村的土地等生產資料面臨交易和轉讓,沒有成熟的交易規則為保證將導致農民利益受到損失。近年來,很多地區都通過建立農村產權交易所作為規范當地農村要素流轉市場的工具和手段。
目前,北京農交所已經制訂了20多個交易管理辦法、交易指南,形成了一系列較為完善的交易規則體系;并在北京8個郊區縣設立分支機構,同步組織完成多場次農村產權交易培訓會,著力培育農村產權市場。到目前為止,通過交易所平臺的產權交易數額已達3000多萬元。
“市能源中心的指導和帶領下,我們正在與政府搭建的農村產權交易平臺進行對接,使政府的監管職能和市場的監管職能有機結合,發揮雙重的推動作用。” 韓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