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早期作品畫面以靜為主,近期作品以動為主。早期作品是對大的歷史、傳統、文化的思考,近期作品更多的是對個體生命的關注。但不論怎樣,這些作品都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生命的痕跡,是我記錄的世界。
在藝術上我是求變而極不安分的,在國內無任何前人經驗的情況下,我選擇了絲網,在版畫以黑白為主的世界里,我選擇了套色版畫,并執著摸索一路走來。今天絲網版畫在全國基本普及,絲網版畫無主版套色的色彩對其他種版畫及其他畫種的色彩也有所貢獻。
我的作品不是幻想、空想,它是我對歷史和生活的理解與詮釋。雖然藝術作品不能解決問題,但我試圖通過我的作品提出問題,通過藝術創作更好地認識生活,用我的作品來敘述表達極其普通平凡而簡單的問題,甚至是最基本的生活現象,用它來揭示人類生存的本質思想。
我無法改變世界,但我能影響、記錄世界。
——張桂林創作心語
上個世紀80年代初,張桂林很像一個“問路者”,一邊問著版畫的前程,因為那是剛剛知道應該走的新路,怎么走呢?一邊問著自己的起步從哪里開始?實事求是地說,那時的人,憧憬不大,腦袋里是比較空虛的。而想法空虛的時候,最容易浸入和填充的就是技術,為政治的理念冷落了藝術,當這社會新的形貌誕生的時候,心里就有了一種落伍感和急切改變的愿望。恰恰在這個當頭,絲網版畫走近了,于是,被人們,也包括他迎了進來。開始的“熱鬧”都是發生在了解絲網版畫上,不覺間4業已經過了20多年的實踐,現在再看,絲網版畫已經從技術層面的探求向精神層面的探求提升了。張桂林一路過來,他的藝術實踐活動正映證了這一點。
——廣軍(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桂林先生的作品充滿了對生活的發現,更充滿了從生活感受上升的想象和表現。他的作品呈現出系列創作的特點,這種系列性的創作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對應了絲網版畫的語言特征。從一個個系列的演變中,可以看到他的藝術關注既有比較固定的焦點,也有自然的變化。在對古都面貌的變遷、傳統文化的遺存和生活中的景象的觀照中,他寄注了一種真切的文人情懷,表達出對歷史的嘆喟和對生命的歌吟,尤以獨特的視角和造型、以豐富的色調和高級的品質體現出他樸實的性情和靜穆的心靈。
——范迪安(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
張桂林的藝術歷程具有一種歷史的意義,這個歷史是特指的,不僅指他作為中國絲網版畫的先行者,參與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絲網工作室;也指他在絲網語言的探索上體現出的歷史過程,一個從必然到自由的過程。
張桂林的藝術歷程還體現出一個由客觀向主觀生成的過程,語言的漂移最后在自我中找到歸宿。當然,這并不等于說他已完結了探索的過程,在語言與自我由對抗走向融合而實現的自由境界,是語言與自我的位移與互換的自由關系。我們總是無法預測未來,但我們相信,張桂林在今后的創作中仍會不斷告別現狀,開始新的精神探險,就像他已走過的創作道路所說明的那樣。他的每一個階段都走得非常沉穩,而一旦預期的追求與效果實現了對接,他就毫不猶豫地走向新的轉換。
——易英(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