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結合心理學團體輔導的方式的健康教育對高血壓防治的效果,著重改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方法:針對社區內的高血壓患者及高危人群,采取以健康教育大課和團體輔導小課相結合的方式,用1~3年的時間,在接受干預措施前后進行高血壓相關知識知曉率、生活方式比較。結果:通過1~3年的綜合干預,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和自我管理能力明顯提高,高血壓相關知識的知曉率提高,進行體育鍛煉的增多,鹽攝入減少,油攝入減少,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率提高,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結論:在社區開展健康教育,在具體方法上利用心理學團體輔導的方法進行飲食、運動、心理干預、相關知識的干預效果更為明顯。
關鍵詞 社區 高血壓 健康教育 生活方式 團體輔導
原發性高血壓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按現有人口估算,全國高血壓患患者數多達2億,并出現年輕化趨勢,極大危害了健康,并大大增加了個人、家庭、國家的負擔。做好高血壓人群防治工作,關鍵是提高“三率”(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水平。提高“三率”關鍵在基層,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通過對高血壓及高危人群開展健康教育,指導健康生活方式,指導規范化治療,定期隨訪咨詢指導等,不僅可以有效提高“三率”,而且是防治高血壓有效、經濟、方便、可行的措施,也是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有效途徑和預防措施關口前移、重心下移的具體體現。我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把這項工作扎扎實實做到實處,以切實改變被教育者的行為方式為目標。
資料與方法
社區居民,按照高血壓診斷標準,確診為原發性高血壓患者68例,均在服藥治療中,男36例,女32例;年齡52~84歲,平均69.8歲。高危組30例,中危組28例,低危組10例。
方法:在進行健康教育的前后進行問卷調查,調查表為高血壓相關知識、現在的生活行為方式。對所轄社區居民建立健康檔案,3個月回訪1次,每個月結合季節進行健康教育的大課宣教,并每年進行2次團體輔導的招募,根據自愿的原則。每次招募人數在10~12人,4節課1周期,每周1次,地點不定,或社區,或戶外,或超市。第1節講高血壓的概論,第2節進行高血壓飲食探討,第3節進行戶外運動,第4節進行高血壓并發癥及其心理調試的干預。高血壓作為一種心身疾病,心理調試貫穿始終。
課程實施:中心組建了一支有活力、有責任感、有奉獻精神的慢性病教育及管理團隊參與課程實施,團隊成員由全科醫師、社區護士,營養師、運動師、公衛醫師、心理咨詢師組成,三甲醫院的健康教育團隊給予長期指導。
統計學處理:Epidata3.0軟件包下建立數據庫進行原始數據錄入;SPSS12.0軟件包下進行統計分析;分析方法使用數據頻數描述法;使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對3年內進行團體輔導的68例患者,進行教育前后高血壓相關知識的知曉率、現在的生活行為方式調查表比較,干預后有了提高和改善。只有吸煙、飲酒、體重指數無顯著變化。
討 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這種方法的健康教育,患者的高血壓相關知識知曉率各方面都有提高,生活方式有了很大轉變。對高血壓患者的治療,除了藥物治療外,堅持健康教育,加強自我管理,促進行為方式的轉變十分重要。開展減少或消除心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一級預防,在許多國家已獲得成功經驗[1]。高血壓的非藥物治療(改變生活方式)也已寫入我國的高血壓指南。控制不良生活行為,有效的健康教育是高血壓防治的首要途徑[2~3]。吸煙、飲酒、體重指數沒有多少變化,可能與觀察的時間太短,觀察的人群吸煙、飲酒人數不多,沒有代表性有關。
依據現代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不僅要注重社區居民慢性病知識的培訓,更要注重社區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技能的培訓。同時運用醫學與心理學行為改變技術與方法,更加有利于社區慢性病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轉變。目前我們的這種服務模式有助于患者與醫護人員形成互動關系,并獲得一對一的個性化教育,這將大大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和依從性[4]。我們的課程教學形式多樣化,分類講座及互動討論相結合;幻燈課件、食物模型及健康教育手冊適時應用;教學游戲、角色扮演及家庭作業、監測日記的行為體驗;社區環境運動、飲食及醫療的實際體驗。教育后的社區學員直接成為社區慢性病俱樂部成員,并定期接受醫務人員的慢性病管理及醫療心理支持(電話回訪),同時自愿參與經常性形式各樣的健康自我管理活動。而且在教育過程中注重教學效果與評價,我們的課程更多地是結合居民的生活環境,進行自我管理技能訓練及實際應用。如將家中的油壺標上刻度,使用低膽固醇食品表,簡易食品交換表,高血壓監測目標表,體重控制表等,以備在家中實際應用時,反復加強記憶并靈活對照使用。單項戶外運動課調查表顯示:社區慢性病居民當堂課就能基本了解有氧運動的基本知識;自己在課后可以正確獨立地做好有氧運動;基本可以結合自身興趣找到適合自己的有氧運動方式;對戶外有氧運動體驗課的滿意率在95%以上。
定期電話回訪調查顯示,社區慢性病居民的相關疾病知識、合理飲食堅持、有氧運動行為有較大提高;日常相關疾病監測次數有所增加,但還不能達到相關疾病監測要求。我們的這個課程設置已獲2009年度全國社區教育特色課程,我們的教育完全是公益性的,要使更多的高血壓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獲益,必須持之以恒,要獲得更有說服力的數據,如并發癥的減少、醫療費用的降低,那么需要更長時間的觀察,更多的研究病例。目前,合理膳食、堅持運動、正確監測、調節情緒,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深入人心。患者、家庭及社會都非常重視高血壓的防治[5]。我們的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區、市衛生局的認可,更因為走近社區居民的生活,而得到社區居民的信賴,充分體現了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宗旨[6],提高了社區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Whisnant JP.The decline of stroke[J].Stroke,1984,15:160-168.
2 陳光.高血壓患者健康教育近況[J].中國全科醫學,2005,8:1020.
3 李建桃.高血壓的健康教育與療效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3,3:463.
4 李秀蘭,楊珺,韓錚錚,等.北京市德勝社區高血壓患者規范化管理依從性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08,6:1110.
5 李華英,胡寶珍.對社區高血壓患者進行分級管理的做法與體會[J].中國全科醫學,2006,9:227.
6 李玉慈,黃浩,李田,馬慶華,羅丹.個體化健康教育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藥物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學,2006,1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