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肝包蟲 合并癥 膽囊內結石 畸胎瘤/手術治療
今年收治肝包蟲合并膽囊內結石及腹腔內畸胎瘤患者1例,現報告如下。
病歷資料
患者,女,46歲,因持續性右上腹脹痛不適1個月,加重1周入院。患者入院前1個月,因勞累后出現右上腹脹痛,呈持續性,可耐受,無發熱寒戰,無惡心嘔吐,無黃疸及乏力,睡眠及飲食可,二便調。自服止痛藥后腹痛緩解,未就診。于入院前1周,患者右上腹脹痛再次復現,呈陣發性加重,無發熱,無惡心嘔吐,未行處理。為求進一步診治,故來我院,經門診以“肝包蟲,膽囊結石”收住入院。患者既往無急慢性傳染病史,無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史,無外傷手術及輸血史,無疫水疫區涉足史,無藥物食物及其他物品過敏史。入院體查:T 36.7℃,P 76次/分,R 20次/分,BP 120/80mmHg,神志清,精神差,發育正常,營養中等,由家人扶入病室,查體合作,問答切題,全身皮膚黏膜未見黃染及出血點。心肺無異常。腹平軟,未見腸型及胃腸蠕動波,肝脾肋下未觸及,右上腹壓痛陽性,墨菲氏征陽性,全腹未觸及包塊,肝區叩擊痛陽性,雙腎區無叩擊痛,移動性濁音陰性,腸鳴音正常。查血常規:WBC 4.52×109/L,HGB 138g/L,RBC 4.31×109/L,PLT 249×109/L尿、便常規及肝、腎功血糖、電解質均無異常。腹部B超示[1]:①肝右后葉液性占位,多考慮肝包蟲;②膽囊腫大積液,膽囊內結石,膽囊炎。腹部CT示:①肝包蟲;②膽囊炎并結石;③右側腹腔內腫塊。Casoni試驗陽性[1]。初步診斷:①肝包蟲;②膽囊炎并結石;③腹腔內腫塊(畸胎瘤);故擬在氣管插管全麻下行肝包蟲內囊摘除,膽囊切除,腹腔內畸胎瘤切除術,術中見肝右葉6、7段表面可見11.0cm×10.0cm大小灰白色隆起的圓形腫物,質韌。膽囊約8.0cm×5.0cm×5.0cm大小,囊內可觸及大小不等小結石數枚,在右腎上極的網膜內可觸及一4.0cm×4.0cm大小類圓形腫物,故分別予以常規切除膽囊,肝包蟲內囊摘除,右側腹腔腫物切除術。切除后行腫物切開,見其內有少量毛發及胎脂,呈灰黑色物,后經病理檢驗回示:畸胎瘤。術后給以抗炎,止血,對癥等密切觀察治療。4天后拔除囊腔內引流管,8天后拆線,切開一期愈合,患者恢復良好而出院繼續休息治療。出院診斷:①肝包蟲;②膽囊炎伴膽囊結石;③腹腔內畸胎瘤;出院隨診至今患者無異常不適。
討 論
肝包囊蟲病是在畜牧業為主地區常見的一種人畜共患性寄生蟲病。在我國以西北部較為多見。人肝包囊蟲病的患病率達0.5%~5%,感染率達3.1%~31.5%[2]。目前對該病尚無有效的藥物治療,確診后需手術治療[3]。本例為肝包蟲合并膽囊內結石患者[4],入院后經查合并有腹腔內畸胎瘤。在普外科膽囊切除術及腹腔內畸胎瘤手術為常規手術。對于肝包蟲內囊摘除術的操作機會不多。肝包蟲內囊穿刺摘除,操作不僅簡便,便于開展,又可避免完整摘除內囊致內囊破裂污染腹腔的可能。筆者在囊腫穿刺前用10%的高滲鹽水紗墊嚴密包繞囊腫周圍,防止囊液外滲。囊腔內注射5%甲醛約10分鐘殺滅頭節及子囊,同時固定囊壁生發層。外囊空腔縫閉不完全時囊腔內放置引流管。須注意的是甲醛使用時間過長或濃度過高,可能致外囊壁蝕穿,從而引起壁外血管或肝管損傷,造成膽漏[5]。術中關鍵是預防囊液外溢造成腹腔污染包囊蟲再發及過敏性休克。故手術中嚴格遵守無瘤原則,備雙吸引器,并反復用高滲鹽水沖洗病灶及周圍。優對于合并膽囊內結石及腹腔內畸胎瘤,以及其他腹腔疾病行手術治療時更應注意術中操作,防止腹腔污染包囊蟲再發。
參考文獻
1 吳階平,等.主編.黃家駟外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237.
2 許隆祺.我國西部地區重大寄生蟲病的危害及對防治工作的思考.中國寄生蟲病防治雜志,2002,15(1):1-3.
3 彭心宇.肝包蟲病的外科治療新觀點.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3,23(11):651.
4 唐增杰,朱炳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下漏診胃潰瘍穿孔1例[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1998,2.
5 沈魁等,主編.實用普通外科手術學.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468-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