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褥感染是婦產科常見并發癥,發病率1%~8%,是引起孕產婦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1]。由于醫療技術改進和無菌操作和術后常規抗生素的應用,產褥感染的發病率明顯下降[2]。但是由于產婦機體抵抗力減弱,妊娠期原有疾病和分娩時手術損傷,病原體趁機侵襲產婦,均可造成產褥感染。2007~2009年發生產褥感染的產婦30例,現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調查,分析其病因,總結預防措施和治療方法。
資料與方法
2007~2009年收治分娩產婦2368例,發生產褥感染30例,產褥感染發生率1.3%。30例患者中,年齡23~40歲,平均28.4歲;初產婦26例,經產婦4例;有1次刮宮史8例,有≥2次刮宮史9例。臨床表現為發熱、寒戰、下腹疼痛、惡露異常等癥狀,傷口紅腫、疼痛、壓痛陽性及傷口裂開,有膿性分泌物流出。
方法:根據患者具體病情采用抗感染、營養支持增強免疫力、糾正貧血等治療,抗感染治療初始采用青霉素或二代頭孢類如頭孢曲松鈉針+甲硝唑靜滴3天,如青霉素或頭孢類過敏可選用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如治療無效根據病原菌培養及藥敏結果選定合適藥物。局部感染予傷口局部換藥,有膿者采取膿腫切開引流,適時清創縫合,及時換藥。
結 果
療效:本組30例,住院時間7~20天,平均10.4天,經治療后均痊愈出院,無死亡病例。
產褥感染部位:會陰切口感染患者15例(50.0%),剖宮產傷口感染6例(20%),陰道炎4例(13.3%),急性盆腔炎5例(16.7%)。
產褥感染分娩方式:12例是由于胎膜早破、產程延長等原因施行剖宮產,16例是會陰側切順產分娩,2例是會陰裂傷順產分娩。
產褥感染與產程的關系:胎膜早破8例(26.7%),產程延長10例(33.3%),產后出血3例(10.0%)。
產褥感染與妊娠并發癥的關系:糖尿病5例(16.7%),營養不良性貧血3例(10%),子癇前期1例(3.3%)。
產褥感染的病原檢測結果:均進行病原學檢查,其中19例培養陽性,陽性率63.3%。其中革蘭陽性菌10例(52.6%),革蘭陰性桿菌7例(36.8%),真菌2例(10.5%)。
抗生素使用情況:均使用抗生素治療。使用青霉素15例(50.0%),甲硝唑17例(56.7%),頭孢菌素10例(33.3%),左氧氟沙星7例(23.3%)。用藥天時間3~10天,平均5.5天。
討 論
病因分析:產褥感染是較常見的產褥期疾病,但引起產婦死亡則較罕見。產褥感染發生與否及發生率的高低與產婦分娩方式、局部和全身的抗病能力及其是否存在高危因素等多種因素有關:⑴自身原因:①產婦原生殖道疾病,或貧血、營養不良、慢性疾病等全身疾病,以及妊娠并發癥等情況,均可造成產婦機體抵抗力低下。本組患者30例,伴有糖尿病5例(16.7%),營養不良性貧血3例(10%),子癇前期1例(3.3%);②妊娠期和分娩期女性生殖道的防御功能降低并遭到破壞;③分娩中產婦體力的大量消耗,情緒緊張,使產婦的抵抗力及免疫力下降,易引起細菌感染[3];④產婦產褥期不注意日常衛生、會陰部的清潔,導致病菌趁機侵襲。⑵外界因素:①陰道分娩產褥感染發生率1%~3%,而剖宮產產褥感染發生率高達15%~30%。剖宮產、陰道助產使用手術器械等會增加病原菌侵襲子宮的幾率,同時產道損傷為病原菌開辟入侵的門戶,壞死組織有利于病原菌的滋長。②胎膜早破、產程延長、產后出血需要多次檢查及局部處理,由于生殖道局部變化有利于細菌的入侵及孽生,更使剖宮產術后感染率顯著增高。本組30例患者中,有12例施行剖宮產;16例是會陰側切順產分娩;2例是會陰裂傷順產分娩;胎膜早破8例(26.7%),產程延長10例(33.3%),產后出血3例(10.0%)。③致病菌感染常為需氧菌與厭氧菌的混合感染,主要為厭氧類鏈球菌屬、厭氧類桿菌屬、需氧性鏈球菌屬、大腸埃希菌屬、葡萄球菌屬等。當產婦分娩后,生殖道和機體自然防御功能低下,加之手術操作中攜帶部分病菌,這些病菌趁虛而入導致產褥感染[4]。
治療:①一般治療:產褥期因產婦剛經歷分娩,身體比較虛,抵抗力低下,應給予易于消化和富于營養、維生素的飲食;注意保持房間內的清潔,傷口及時更換藥物,及時徹底的清除宮腔內殘留物;治療上以抗感染、營養支持、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對癥處理。②抗菌藥物選擇:抗菌藥物治療最好是根據細菌培養結果和藥敏試驗選擇適當抗生素 然而治療往往需在得到細菌培養結果之前即開始 因此必須根據經驗選用抗菌藥物。產褥感染多為需氧菌與厭氧菌的混合感染,臨床上多優先選用青霉素或頭孢類和甲硝唑聯合治療,如對青霉素和頭孢類藥物過敏,可選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如治療3天后,癥狀無改善、體溫仍持續不降 則需根據藥敏結果用藥。③產褥感染預防:應加強孕期保健,定期檢查,及時發現和處理孕期并發癥;注意適當增加營養、適度鍛煉,以增強體質;嚴格無菌操作技術降低感染發生率;產后保持環境衛生和外陰清潔,傷口及時換藥;剖宮產產婦可應用抗生素預防性治療。
參考文獻
1 曹澤毅,主編.中華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878-881.
2 方紅.產褥感染相關因素及預防措施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9,30(15):1849-1850.
3 李艷環.產科感染的預防及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11,9(8):155-156.
4 賈麗媛.產褥感染的病因及治療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18):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