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動態血壓監測的應用,使隱蔽性高血壓逐漸被發現并日益受到重視。隱蔽性高血壓可發展為持續性高血壓,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及病死率。因此,正確認識、合理地進行動態血壓監測,能夠早期診斷、對因治療和預防心血管疾病。
關鍵詞 隱蔽性高血壓 動態血壓監測
高血壓是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發病率高和控制率低是治、防的主要難題。隨著動態血壓監測(ABPM)的臨床廣泛應用,隱蔽性高血壓(MH)已逐漸被發現和診斷,MH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高,其靶器官損害等同于持續性高血壓,且預后較差,其特有的隱蔽性使本病的診斷易忽略。
MH的概念
MH是指診室血壓<140/90mmHg、家庭自測血壓或日間平均動態血壓≥135/85mmHg的現象,研究者進行了診室血壓與家庭血壓的比較[1],發現相當數量的實驗者家庭血壓高于診室血壓,他們稱這種現象為相反的白大衣高血壓效應。2002年Picketing等首先提出了MH的概念[2]。大量隨訪證實,MH是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病死率的強預測因子。
MH的發生機制
隱蔽性高血壓發病原因及機制尚不明確,大部分專家研究發現隱蔽性高血壓與年齡、吸煙、飲酒、日常活動等因素有關。許多研究結果表明,年輕人比老年人更易出現隱蔽性高血壓。而其他研究顯示:女性比男性易出現白大衣性高血壓,可見隱蔽性高血壓多發于男性的可能性較大。
有人認為,隱蔽性高血壓患者偶測血壓正常而動態血壓升高,其原因在于偶測血壓是在受試者休息10~15分鐘后所測量的坐位血壓,而日常活動中體位變化等所造成的“體位反射”可引起直立位的血壓升高,此種類型血壓可通過動態血壓監測被發現;李令華等發現MH患者的血管活性物質較正常血壓人群增高[3],舒張性血管因子降低,提示這些血管活性物質可能參與了隱蔽性高血壓的發病。在運動試驗時血壓明顯升高,提示可能有隱蔽性高血壓。運動后血壓明顯升高,其24小時時動態血壓有升高改變,特別是日間收縮壓升高更明顯。這也可能與日間交感神經興奮性升高有關。生活中飲酒、女性服用避孕藥,尤其是吸煙,影響門診血壓和動態血壓之間的關系。
靶器官的損害
有人研究指出,與正常健康相比,隱蔽性高血壓患者的體重指數、飲酒比例、血清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均顯著增高,提示隱蔽性高血壓的患者有更多的心血管病危險因素。HARVEST對入選者隨訪6年[4],35%的隱蔽性高血壓患者發展成持續性高血壓,而只有19%的血壓正常發展成高血壓。另外,隱蔽性高血壓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Bjorklund等對一組70歲的患者隨訪8.4年,發現隱蔽性高血壓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顯著增加(相對危險度2.77),和持續性高血壓(相對危險度2.94)結果相似。眾多研究表明,隱蔽性高血壓患者的中心動脈壓增高,左室壁厚度和左室重量均明顯增加,頸動脈粥樣硬化檢出率與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無顯著性差異;并發現隱蔽性高血壓患者的動脈硬化及其順應性下降,與高血壓患者的結果相近似。可見隱蔽性高血壓可引起靶器官損害,增加心血管危險性。有學者認為,它就是“極早期高血壓”,最終將引起同高血壓一樣的靶器官損害。隱蔽性高血壓與全身動脈硬化發生發展密切相關,患者動脈功能的改變在高血壓診斷之前已發生,且獨立于年齡和血壓的變化。研究表明隱蔽性高血壓患者腎臟損害的表現為尿β2微球蛋白和微量白蛋白水平增高,高于白大衣性高血壓患者及健康人。
動態血壓監測的意義
隱蔽性高血壓易發生靶器官損害和心血管疾病,因此早期識別隱蔽性高血壓非常重要。隱蔽性高血壓往往沒有明顯的臨床特征,不易被識別,但不可能對所有門診血壓正常進行動態血壓監測和自測血壓檢查。如果患者在診室內測量血壓正常,但存在靶器官損害,是隱蔽性高血壓存在的線索,應對心血管高危人群進行篩選。包括冠心病、腦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糖尿病等。此外,對門診血壓短時升高者也應進行動態血壓監測或家測血壓檢查。HARVEST研究顯示,50%的上述人群患隱蔽性高血壓。還應注意有不良生活方式的年輕人易患隱蔽性高血壓。
綜上所述,在臨床工作中,內科醫生應充分重視這一現象,對高危人群進行動態血壓監測或家測血壓檢查,彌補單靠診室測量血壓的不足,及早發現隱蔽性高血壓。
參考文獻
1 Donner-Banzhoff N,Chan Y,Szalai JP,et al.Home hypertension:exploring the inverse white coat response[J].Br J Gen Pract,1998,48(433):1491-1495.
2 Pickering TG,Davidson K,Gerin W,et al.Masked 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2002,40(6):795-796.
3 李令華,宋昌穩,黃麗娟,等.隱蔽性高血壓患者血管活性物質的變化[J].中華高血壓雜志,2007,15:720-723.
4 Palatini P,Winnicki M,Santonastaso M,et al.Prevalenc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isolated ambulatory hypertension in young subjects screened for stage l 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2004,44(2):170-174.
5 Bjorklund K,Lind L,Zethel ius B,et al.Isolated ambulatory hypertension predicts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in elderly men[J].Circulation,2003,107(9):1297-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