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心理護理 消化道 出血心理護理,是指對人的心靈上的護理,是現代醫學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影響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善醫者必先醫其心,而后醫其身”。臨床上的心理護理是根據護理心理學的理論,通過護理人員與患者的互動過程,采取各種方式和途徑,積極地影響病人的心理狀態,解除患者的心理致病因素,調整心理適應能力,幫助病人在其自身條件下獲得最適宜身心狀態。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腸、上位空腸及膽管等消化器管出血,表現為嘔血及便血,使血容量不足,導致微循環衰竭, 由于病情急重,來勢兇猛,可危及生命,從而使患者無心理準備,思想壓力很大,容易產生消極心理,不利于對患者的搶救治療,也會影響治療效果。因此,對急性消化道出血病人進行心理護理就顯得十分重要。
我院2010年收治消化道出血病人113例,其中治愈89例,手術4例,死亡7例。由于消化道出血病情來的突然、兇險,出血量大,易造成病人急躁、恐懼的心理,針對消化道出血病人的心理特點,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除做好治療過程中的臨床護理外,還要做好病人的心理護理,促進疾病好轉、延長出血周期、減少出血次數。
心理護理措施
焦慮、急躁心理:由于疾病來的突然,病人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往往產生緊張及焦慮情緒,有的病人病情重,害怕病情惡化,加之對疾病的認知不了解,表現出急躁情緒,對檢查及治療缺乏耐心,甚至對醫護人員態度生硬、粗暴。因此,護士在護理病人時,更應主動關心、安慰病人,注意觀察病人的情緒和行為的變化,耐心聽取病人的訴說,仔細研究病人的心理需要,通過溝通了解病人及其家屬產生焦慮、急躁的原因,加強對病人及家屬的健康和心理指導,使病人和家屬情緒穩定下來,在坦然、平靜的情緒中接受治療。
恐懼及憂慮心理:病人對入院后進行的診斷和治療措施不了解,有些操作甚至會增加痛苦,對護理操作產生恐懼及不安心理,有些病人因經濟原因,也會產生憂慮情緒。因此,在做診療檢查和護理操作前,護士應向病人好各項檢查治療的解釋工作,及時清除血跡、污物,用嫻熟的醫療操作技術和嚴謹的工作作風,讓病人獲得支持、鼓舞和依靠的力量,使病人感到可信、可敬,從而獲得安全感。診療過程中陪伴病人,盡量滿足病人的要求,取得病人的信任,提高病人的適應程度,有利于做好診療護理工作。
沮喪、絕望心理:消化道出血病人因病情反復、加重,出血量大,出現沮喪、絕望心理,對疾病的治療和恢復失去信心,有些病人甚至有放棄治療的念頭。護士在給予必要的合理照顧的同時,要密切觀察病人,配合暗示療法,鼓勵病人自我鍛煉,消除疑慮,提高自理能力的信心,爭取病人家屬和朋友的積極支持,幫助病人共度難關,并對病人及家屬加強健康教育,提高病人對疾病的正確認識,發揮病人對診治和護理的主觀積極性。
討 論
患者入院時最先接觸的是護士,住院期間接觸最多的也是護士,消化道出血病人入院后如能及時診斷,及時搶救,嚴密觀察,積極治療,細心護理,可大大提高治愈率,減少病死率。在臨床實踐中,護理人員的言行、舉止、操作,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對患者的心理產生影響,因此護士應及時了解患者的各種反應及態度,操作要沉著、老練,讓病人有信任感,以高度的責任心贏得患者的信賴,消除其緊張情緒和恐懼心理。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心理護理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心理護理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已得到普遍認可并廣泛應用于臨床護理實踐,成為現代護理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臨床護理全過程。所以,護理人員應在平時的臨床工作中,除了具備必要的醫學理論知識、嫻熟的操作技術外,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和修養及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提高交流技巧,做好病患的心理疏導,積極地影響病人的心理狀態,幫助病人在其自身條件下獲得最適宜身心狀態,使病人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