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藥物引起低血壓反應的因素及其對策措施確保用藥安全。方法:以606例內科系統疾病住院患者,靜脈使用各種藥物為觀察對象,分為實驗組300例(心腦血管疾病、70歲以上老年患者)和對照組306例(其他系統疾病)。結果:有出現不同程度藥源性低血壓。結論:實驗組(心腦血管疾病、70歲以上老年患者)應用某種藥物時,容易出現藥源性低血壓。
關鍵詞 藥源性低血壓 觀察 護理對策
在臨床上應用某種藥物時,尤其是當今的各種新藥物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因藥物的不良反應,劑量過大或注射速度過快等因素,可導致一過性血壓下降,尤其是對心腦血管疾病或心功能不全患者、老年患者,甚至因血壓驟降而死亡,故臨床上藥源性低血壓的觀察及護理對策極為重要。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2009年1~6月收治內科疾病患者606例,分為實驗組300例(心腦血管疾病、70歲以上老年患者)和對照組306例(其他系統疾病)。在使用藥物治療過程中,出現藥物性低血壓,即表現為頭暈、一過性黑蒙、乏力、惡心、心悸、面色蒼白、大汗、血壓下降,共68例,其中出現意識障礙6例、死亡1例。
判斷標準:肱動脈收縮壓<90mmHg、舒張壓<60mmHg,為低血壓。
結 果
兩組發生藥源性低血壓情況,實驗組發生56例(18.67%),對照組發生12例(3.92%),實驗組發生率高于對照組。
常見藥物及其致病因素
派拉西林、阿司匹林:長期應用,可引起血壓下降。
地西泮、硫酸鎂:大劑量或靜脈注射過快可致血壓下降,硫酸鎂大劑量靜注可引起心跳驟停。
硝普鈉:如未注意監測血壓,出現低血壓后未及時發現及停藥,可造成嚴重后果,如意識障礙等。
嗎啡、呱替啶:常用量可使組胺釋放,周圍血管擴張[1],引起低血壓。
利多卡因、普羅怕酮:劑量過大或靜脈注射時,引起低血壓。
氨茶堿、維生素K1:靜注過快,血壓劇降,甚至死亡。
呋塞米:大劑量或長期應用,導致低血壓。
氯丙嗪、阿米替林:老年患者使用時,易有體位性低血壓。
哌唑嗪:老年患者首次給藥時,容易引起體位性低血壓。
護理對策
評估排除其他疾病:患者在應用上述藥物治療時,出現頭暈、一過性黑蒙、乏力、惡心、心悸、面色蒼白、大汗、血壓下降,或在體位改變為直體位時突然出現前述癥狀,監測血壓低時,立即急查血糖、檢查有無瞳孔、肢體及神志等改變,排除腦血管疾病或低血糖后,可視為藥源性低血壓。
立即停藥,報告醫師并配合對癥處理如補液、應用升壓藥等。嚴格掌握注射藥物的配制、藥量及靜注速度,并注意觀察患者的反應、心率、心律及血壓變化。對老年患者應用上述藥物時,應注意提醒醫師藥物減量至1/2~1/3使用。嗎啡引起低血壓時,按醫囑用納洛酮拮抗。哌唑嗪類藥物,首次用藥時于睡前給藥。在給藥過程中,囑患者在體位變化時動作緩慢,避免突然改變體位。氨茶堿、維生素K1禁用靜脈注射。發生體位性低血壓時立即使患者平臥,并按摩四肢肌肉,注意觀察脈搏變化,避免改變體位和搬動。
討 論
隨著疾病普不斷增多,臨床用藥的廣泛,不良反應諸多,對臨床護理工作者用藥觀察的嚴峻考驗,因此必須嚴格執行用藥安全管理目標,掌握各種藥物致低血壓的因素,加強不良反應的監測,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尤其是心腦血管疾病、老年患者,嚴密觀察,避免嚴重后果發生,確保用藥安全。
參考文獻
1 楊寶峰.藥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