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分析臨床根管治療失敗病例的常見原因。探討根管再治療的臨床效果,提高患牙的保存率。方法:對88顆根管治療失敗的患牙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并進行根管再治療術。結果:88顆患牙,欠填38顆,根尖周病變29顆,根管繼發感染10顆,根管遺漏7顆,根管超充4顆;88顆再治療,1年后復查,回訪78顆,回訪率為88.64%。78顆患牙中成功60顆,好轉16顆,失敗12顆,總有效率為84.62%。結論:根管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技術操作原因造成根管內的再次感染,并與牙齒的復雜解剖結構和患者的內在原因有關。經過根管再治療術仍可使患牙得以保存。
關鍵詞 根管治療 失敗 再治療
牙髓病、根尖周病是口腔科門診最常見的疾病,根管治療是其主要的常規治療方法。現在根管治療經歷了很多年,隨著材料的創新和方法的改進,根管治療的適應癥不斷擴大,使更多的牙齒得以保留。但也有它的局限性。臨床上根管治療術的成功率為66%~94%。失敗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各種原因造成的根管內或根尖周的微生物的再次感染。為此對88例根管治療失敗病例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并進行根管再治療。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2006年1月~2009年1月收治因根管治療失敗而就診患者80例(88顆),男45例,女35例;年齡25~60歲。受治患者中磨牙51例,前磨牙20顆,前牙17顆。
評價標準:①根管治療失敗的標準:患牙有不適,有咬合痛,牙周有腫脹或已形成瘺道。X線中檢查有新的根尖陰影或漸進性根尖病變。因先前的根管治療不合格影響牙體修復,需要重新根管治療的病例。②根管充填質量標準:恰填,根管內充填嚴密且根尖物距X線片的根尖0.5~2.0mm。欠填,根管內透射影或根尖物距X線片的根夾2.2mm。超填,根尖物超出X線片的根尖。
療效判斷標準:①成功:臨床不適癥狀消失,瘺管愈合,X線片示根尖區陰影消失;②好轉:臨床不適癥狀消失,瘺管愈合,X線中示根尖區陰影明顯縮小;③失敗:術后不適,叩痛(+),瘺管未愈合或復發,X線片示根尖病變無改變。成功和好轉視為有效。
結 果
根管治療失敗的88顆患牙中,根管欠充填38顆(43.18%),根尖周病變29顆(32.95%),根管繼發感染10顆(11.36%),根管遺漏7顆(7.95%),根管超充4顆(4.55%)。88顆治療,1年后復查,回訪78顆,回訪率為88.64%。78顆患牙中成功60顆,好轉16顆,失敗12顆,總有效率為84.62%。
討 論
根管治療術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1],是各型牙髓病和根尖周病最主要的常規治療方法,是保存患牙最基本和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根管治療適應癥和保存患牙的范圍隨著各基礎學科和口腔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也在不斷地擴大。根管治療通過根管預備、根管消毒及根管充填,把根管內的病變組織清除干凈,然后嚴密封閉根管,利用根尖周組織豐富血運,修復和再生能力較強的特點,使根尖同病待以恢復、提高患牙治愈率。但由于多種原因,如患牙的病變嚴重程度不同,患牙的解剖形態不同,所用治療藥物的差異,以及醫生技術操作過程中的不穩定性。在臨床上仍有一定比例的病例在根管治療術后再次出現病變。在根管治療過程中,根管預備,根管消毒及根管充填是一個連續過程的3個步驟,相互之間存在一定補償作用,但當某個步驟未能達到標準時就可能導致根管治療失敗[2]。
本研究結果顯示,根管欠充填是造成根管治療失敗的最主要原因。43.18%國外研究表明欠充填>2mm時,真根管治療失敗的幾率為75%。根尖周炎與厭氧菌感染有密切關系[3]。根充不足使根管留有空隙。利于厭氧菌的繁殖再感染。引起欠充填的原因有牙髓未拔除干凈;根管制備時主尖銼未到達根來狹管處;根管長度的定位不準,沒有準確測出根管的長度;制各彎內根管時根夾區形成臺階;根充時,根管內有水分;由于操作不當,容易發生根管欠填。因此,根管治療時應準備測量根管的工作長度,使用根管測量儀,擴根管時最好使用鎳鈦器械,配合使用EDTA和次氯酸鈉,使根管預備更徹底。仔細地充填,充填后拍攝X片,若充填不足應立即拆除,然后重作治療。根充材料對根管治療的成功也有一定影響。筆者采用的根充材料均為Ca(OH)2糊劑加碘仿,總有效率達84.62%。
總之,根管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存在根管內的感染,因此在做根管治療時,利用X線片了解根管的情況,利用鎳鈦器械等超聲沖洗、根管測量儀等先用技術,細心認真操作,做完善的根管治療。有效地防止治療失敗的發生,提高根管治療的成功率。
參考文獻
1 岳松齡.口腔內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254.
2 程曉華,蔣李.根管治療失敗后再治療的療效觀察[J].廣東牙病防治,2002,10(2):108-109.
3 劉彥平,趙淑蘭,孫燕燕,等.根尖周炎厭氧菌培養結果分析[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1996,12(2):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