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出現藥物過敏反應表現的患者在臨床工作中比較常見,又叫藥物變態反應,是致患者皮膚對某種藥物的特殊反應,常常伴發支氣管哮喘、血管神經水腫、嚴重還伴有過敏性休克等,臨床上可以通過單味中藥解除過敏達到治愈的目的。
藥物過敏反應的機理
藥物或藥物在體內的代謝產物作為抗原,與機體特異抗體反應或激發致敏淋巴細胞而造成組織損傷或生理功能紊亂,本質上屬于一類免疫反應,是藥物在體內與高分子載體蛋白結合形成抗原,刺激機體產生抗體,發生抗原抗體反應。某些疾病可使藥物對機體的致敏性增加。
藥物過敏反應的類型:藥物引起的變態反應包括速發型和遲發型等四型反應,Ⅰ型為即發型,Ⅱ型為細胞溶解反應,Ⅲ型為免疫復合反應,Ⅳ型為遲發型。該反應僅發生在少數患者身上,與已知藥物作用的性質無關,和藥物的劑量無線性關系,反應性質各不相同,不易預知,一般不發生于首次用藥。初次接觸時需要誘導期,停止給藥反應消失,化學結構相似的藥物容易發生交叉或不完全交叉的過敏反應。臨床主要表現為皮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過敏性休克、血清病綜合征、哮喘等。
單味中藥抗過敏作用機制
苦參:在治療過敏性疾病,尤其是治療皮膚病方面療效顯著。內服具有平喘、止癢作用,有實驗證明:其有效成分苦參總堿(氧化苦參堿)能抑制環核苷磷酸二酯酶的活性,提高細胞內cAMP,阻止肥大細胞釋放組胺;煎劑和生物堿對重鹽酸組胺噴霧所致的豚鼠哮喘均有明顯的平喘作用,作用強度與氨茶堿相似。
蛇床子:多用于治療陰癢、皮膚濕疹等證。從蛇床中提取蛇床中香豆素,經藥理實驗證明有明顯的抗過敏作用,在體外蛇床子香豆素能抗組胺,慢反應物質對平滑肌的收縮效應和對被動皮膚過敏反應有抑制作用。
艾葉:本品湯外洗可治皮膚濕疹、瘙癢,艾葉油具有抗過敏、止咳、去痰、平喘作用。艾葉油膠囊治療過敏性紫癜、哮喘、藥疹、皮炎等過敏性疾病。
甘草:本品已成為中醫治療過敏性疾患不可缺少的藥物。主要成分是甘草甜素。甘草甜素具有明顯抑制被動皮膚過敏反應作用,并能拮抗組胺、乙酰膽堿及慢反應物質對氣管的收縮作用,并隨藥物劑量增加而增強。甘草甜素還能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活性,具有非特異性的免疫加強作用;對激活補體的兩條途徑均有阻抑作用。
大棗:對中醫常用于治療過敏疾患、支氣管哮喘,大棗有使白細胞內環-磷酸腺苷(C-AMP)升高的作用,C-AMP能夠激活細胞內的分泌機制。如小柴胡湯可使白細胞內C-AMP值升高,而小青龍湯、麻杏石甘湯等方劑中雖有甘草但無大棗,均無使白細胞內C-AMP值升高的作用,而單味大棗提取液,在沒有白細胞時,能直接與C-AMP蛋白激酶結合,說明大棗含有C-AMP樣活性物質。丁低認為口服大棗后,靶細胞內C-AMP與C-GMP的比值增高,是大棗抗過敏作用的藥理機制。
芍藥:白芍多用于補血、緩沖止痛,赤芍多用于活血化瘀。研究證明:其提取物對遲發型超敏反應有明顯抑制作用。赤芍對體液和細胞免疫均有抑制作用。
靈芝:其醇沉發酵液對被動致敏皮膚反應均有明顯抑制作用。靈芝發酵濃縮液及其不同提取部分能抑制主動致敏肺組織釋放組胺和抑制慢反應物質釋放,因而能抑制過敏反應。
丹皮:有清熱涼血、活血散瘀之功效,用于溫熱病熱入血分而發斑疹及癰腫瘡毒及內癰。從丹皮中含有的有效單體物質丹皮酚具有抗過敏及抗組胺作用。用丹皮酚霜外搽治療濕疹、接觸性皮炎、瘙癢癥等。
黃芩:黃芩苷和黃芩素對主動和被動皮膚過敏反應均有明顯的換制作用。二者均有抗過敏作用,其抗過敏強度和對組胺皮膚反應的抑制速度黃芩素均大于黃芩甙,其作用機制是由于抑制抗原抗體結合后的過敏介質釋放以及松弛平滑肌作用有關。
桃仁:桃仁的水提出物能抑制小白鼠血清中的皮膚過敏抗體的產生,其乙醇提取物口服能抑制小白鼠含有皮膚過敏性的抗血肖引起的被動皮膚過敏反應的色素滲出量,證明桃仁有抗過敏作用。
根據臨床上不同的皮膚藥物過敏及伴隨癥狀給予辨證分析,有選擇性地采用單味中藥給予治療,均能起到對抗過敏的效果,使過敏癥狀得到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