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炎是放化療后常見不良反應,腔黏膜炎的主要癥狀是口腔和咽部出現紅腫、紅斑、糜爛、潰瘍,出現疼痛、吞咽困難、口干、味覺障礙等等,嚴重患者會感染、出血,部分患者甚至無法經口進食,需要靜脈或腸道營養。頭頸部放療后發生率接近100%,造血干細胞移植后的發生率接近80%,接受標準劑量化療的患者發生率也達到40%。放化療后的口腔黏膜炎不但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延長住院時間,增加醫療費用,大大加重患者的經濟負擔,而且會造成身心的極度痛苦,導致患者對治療失去信心。從而造成水/電解質紊亂、機體免疫功能低下,形成低蛋白血癥、營養缺乏,嚴重還可引起全身感染,甚至敗血癥。口腔潰瘍引起的感染是導致放化療中斷乃至失敗的常見原因之一。因此,及時有效地預防和治療口腔潰瘍在腫瘤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護理工作中應盡早采取有效措施,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確保放化療順利進行。放化療后口腔黏膜炎的護理要重視以下幾個環節。
療前指導
病室每天上、下午各通風1次并紫外線照射消毒,保證治療護理工作相對集中,為患者創造安靜舒適的環境,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避免過度疲勞,保持心情舒暢,樂觀開朗。注意生活規律性和營養均衡性,養成定時排便習慣,防止便秘。放療前先治療齲齒、牙周病,拔除松動牙齒,以防引起放射性骨髓炎,每天晨起、放療前、睡前均刷牙,選用含氟牙膏,軟毛牙刷,忌用牙簽剔牙,經常漱口,少量多次飲開水,保持口腔濕潤,血小板計數<2萬/mm3輕輕用軟棉簽擦拭牙齒,防止出血。患者也可以每天以手電筒和壓舌板,面對鏡子做口腔自我檢查。檢查口唇及舌部有無損傷,以及舌的顏色、舌質、舌體和口腔黏膜的變化。
心理護理
口腔潰瘍導致局部疼痛,影響休息與進食,大部分患者往往將恢復進食與疾病的康復等相聯系,疑為病情加重,致明顯恐懼心理。應經常與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狀態及社會家庭的支持情況,解釋發生原因及治療經過,幫助他們克服焦慮、恐懼等不良心理,減輕心理負擔,增強戰勝疾病信心。
飲食護理
放療前后30分鐘內不宜進食,化療時進食清淡,易消化食物,要多食新鮮蔬菜,富含維生素的水果等,注意飲食衛生及多樣化。發生口腔潰瘍時以補充高營養流質或半流質食物為主,如菜粥、豆漿、面條等,蓮子羹、雪耳羹、牛奶、豆漿、鯽魚湯;飯菜待溫熱后再進食,肉類需燉爛或剁細,避免過熱、過酸、油炸及刺激性食品,戒煙酒。適量口服維生素C、維生素E、B等;多喝水,放化療患者,尤其應用對腎臟損害嚴重的化療藥物,每天飲水2000~2500ml量尿液可促使放化療中醫藥的代謝產物從腎臟排出。
口腔護理
可用生理鹽水250ml+慶大霉素16萬U地塞米松10mg有效含漱,分“含、漱、咽”三步護理法,即含-溶液含于口腔內,漱-動兩頰及唇部,使溶液充分接觸黏膜3分鐘,咽-下含漱溶液,改善對食道黏膜及胃黏膜的損傷,每次含漱要在5分鐘以上
藥物擦涂
對口腔潰瘍面進行細菌培養,有針對性地應用藥物治療,也可用重組人類刺激因子少許涂于患處,促進創面愈合。
鹽水洗漱
潰瘍疼痛時可用生理鹽水稀釋2%的利多卡因含漱于患處,減輕癥狀。
輔助治療
口干時用胖大海、甘草、金銀花等中藥泡茶含漱,還可用口含片清熱解毒治療。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清火化毒、消腫止痛、滅菌生肌、利濕排毒、通經絡、降低血黏改善血液循環及白細胞通透性等功效,能讓有效成分直達病灶,并保持一定濃度,療效持久。
放化療后還會出現惡心、嘔吐、脫發、靜脈炎、靜脈栓塞、抑制骨髓造血系統、肝腎損害等不良反應,對患者出現的以上不良反應的預防、護理、治療要根據實際情況結合患者的個體差異區別對待,根據每位患者拿出具體護理方案并給予相應護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