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通過檢測對比急性腦梗患者與健康體檢者血清高敏C反應蛋白(h-CRP)、IL-8、D-二聚體的水平,探討其在急性腦梗死發病過程中的臨床意義。方法:將收治急性腦梗死患者30例,作為研究組,同時選擇同時期在我院健康體檢的體檢者30例為對照組,檢測并對比兩組對象血清h-CRP、IL-8、D-二聚體的含量。結果:研究組Hs-CRP 8.3±1.8mg/L,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的1.7±0.6mg/L;研究組IL-8 36.7±10.6ng/L,顯著高于對照組的11.8±4.2ng/L;研究組D-二聚體1.61±0.52mg/L,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的0.31±0.06mg/L。兩組比較,差異均有顯著統計學意義(均P<0.01)。結論: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應蛋白、IL-8、D-二聚體的水平均有顯著升高,檢測其血清水平,可以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機制,對臨床診斷治療有一定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 急性腦梗死 高敏C反應蛋白(h-CRP) IL-8 D-二聚體
隨著社會的老齡化,急性腦梗死成為神經內科常見病、多發病,尤其在冬季高發。h-CRP是采用一種超敏感檢測技術檢測到的低濃度C反應蛋白,是一種非特異性的促炎因子,參與機體的炎癥反應過程。目前認為h-CRP參與了動脈粥樣硬化發生、演變和發展的過程[1]。IL-8是一種新發現的致炎細胞因子,有很強的趨化作用,在免疫調節和炎癥反應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2]。而D-二聚體是纖維蛋白降解的產物,是體內血栓形成和纖維系統激活的標志物之一[3]。2010年10月~2011年3月收治急性腦梗死患者30例,檢測其血清h-CRP、IL-8、D-二聚體的水平變化,同時與健康體檢者進行比較,探討此三者在急性腦梗死發病過程中的臨床意義。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0年10月~2011年3月收治急性腦梗死患者30例,作為研究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49~71歲,平均63.2±8.5歲;發病到入院時間30分鐘~1小時;所有患者均經CT或MRI證實為腦梗死,而非腦出血。選擇同期進行健康體檢的體檢者30例為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45~68歲,平均60.6±9.1歲;排除有嚴重心、肺等重要臟器疾患者,排除有腦出血或腦梗死病史。兩組年齡、性別比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檢測方法:所有受檢者晨起空腹采集靜脈血5ml,高速離心后分離血清用于檢測。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h-CRP,儀器由西門子公司提供,試劑盒由南京普朗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IL-8和D-二聚體水平,試劑盒由上海滬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所有操作均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
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方式表示,采用配對t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研究組h-CRP 8.3±1.8mg/L,健康對照組1.7±0.6mg/L,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研究組IL-8 36.7±10.6ng/L,對照組11.8±4.2ng/L,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研究組D-二聚體1.61±0.52mg/L,健康對照組0.31±0.06mg/L,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
討 論
急性腦梗死是腦血管硬化后血栓形成,導致血管堵塞,從而使血供區腦組織缺血缺氧壞死的過程。隨著社會的老齡化及人們生活、工作、飲食習慣的改變,急性腦梗死的發病率逐漸上升。急性腦梗死常常可留下語言障礙、四肢運動障礙等后遺癥,康復是個緩慢過程,給老年患者的生活造成不便,也增加了患者家庭的經濟負擔。通過檢測患者血清的一些指標,可以了解疾病在發生發展過程中的某些病理變化機制,可以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CRP是一種急性期全身性炎性反應的非特異性標志物,由肝臟合成,高敏C反應蛋白是臨床實驗室采用超敏感檢測技術準確檢測到的低濃度C反應蛋白,它提高了試驗的靈敏度和準確度。目前已經證實高敏C反應蛋白參與了動脈粥樣硬化發生、演變和發展的過程,因此目前它是心血管事件危險最強有力的預測因子之一[4,5]。本文檢測其在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中的水平變化,結果發現,研究組血清h-CRP 8.3±1.8mg/L,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這說明其參與了急性腦梗死的發生,考慮與其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發生、演變和發展的慢性過程有關。
白細胞介素是由多種細胞產生的一類細胞因子,在傳遞信息、激活與調節免疫細胞,介導T細胞、B細胞活化,增殖與分化及在炎癥反應中起重要作用[6,7]。IL-8由單核巨噬細胞產生,是白細胞介素的一種,趨化作用很強,可趨化白細胞向炎癥區移動,并誘導其脫顆粒釋放蛋白酶,從而損傷細胞[8]。IL-8在炎癥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血清IL-8水平36.7±10.6ng/L,明顯高于對照組11.8±4.2ng/L,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在急性腦梗死急性期,局部存在炎癥反應。
D-二聚體來源于纖溶酶溶解的交聯纖維蛋白凝塊,是纖維蛋白在凝血酶和活化因子Ⅻ的作用下,經纖溶酶水解所產生的一種特異性降解產物,因其包含2個D片段,所以叫D-二聚體,是一個特異性的纖溶活化標記物[9~11]。D二聚體的檢測可用來反映機體纖維蛋白溶解功能是否激活,當機體血管內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纖維溶解活動時,D-二聚體就會升高,因此可用于診斷、篩選新形成的血栓。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D-二聚體1.61±0.52mg/L,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0.31±0.06mg/L,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液處于高凝狀態,而血栓的形成,也激活了體內的纖溶系統,從而導致血清D-二聚體水平的升高。
綜上所述,急性腦梗死患者腦血管硬化的慢性過程,有高敏C反應蛋白的參與,而急性期缺血局部存在炎癥反應,因此高敏C反應蛋白可IL-8均明顯升高。D-二聚體作為纖溶系統激活的標志物,在急性腦梗死發生發展過程中,因其血液高凝狀態,及血栓形成后纖溶系統的激活,導致D-二聚體的升高。因此臨床上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應蛋白、IL-8及D-二聚體的檢測可以了解疾病發生發展的機制,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 周晶.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及白細胞介素-8水平檢 測的臨床意義[J].中國實用醫刊,2011,38(2):45-46,49.
2 袁平,周翔宇,黃黎,等.急性腦梗死患者自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8、白細胞介素10、腫瘤壞死因子a的水平及意義[J].臨床薈萃,2007,22(11):790-791.
3 沈建成.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D-二聚體水平和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檢測的臨床意義[J].檢驗醫學,2011,26(3):202-203.
4 張為,周博峰,覃少東,等.急性腔隙性腦梗死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和白介素-8水平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15):10-11.
5 劉清閣,邊連防,陳曉紅,等.腦梗死急性期血清IL-6、IL-8動態變化及其與腦梗死病情、預后的相關研究[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內科版),2006,29(9):28-30,54.
6 薛宏峰.支氣管哮喘患兒治療前后血清GM-CSF、IL-8和IL-6聯檢的臨床意義[J].放射免疫學雜志,2006,19(6):485-486.
7 梁寧,鄭青,陳夏明.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Hey、IL-6和lL-8檢測的臨床意義[J].放射免疫學雜志,2009,22(4):366-368.
8 劉雙喜,劉軍,周軍.急性腦梗死患者MFF、TNF-a、IL-8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醫學臨床研究,2009,26(5):869-871.
9 張成吉,姜兵,馬芝金.D-二聚體與肺泡-動脈氧分壓差測定在肺栓塞診斷中的應用[J].上海醫學檢驗雜志,2003,18(4):206-207.
10陸曄,潘湘濤,嚴敏.急性腦梗死患D-D變化及其與Hcy的關系[J].放射免疫學雜志,2009,22(4):400-402.
11王瑩.D-二聚體臨床應用的新進展[J].哈爾濱醫藥,2009,29(2):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