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經穴體外反搏療法是將經絡理論應用于體外反搏,集運動和血流動力學效應、穴位刺激、經絡感傳作用為一體的全息綜合治療。其非單純經絡刺激和體外反搏功能的簡單疊加,而是通過心電反饋,產生與心臟跳動相一致、對穴位行有效刺激和機械舒縮,與人體中的經絡循行和氣血津液循行產生全息共振達到舒通氣血、化瘀通絡的作用。通過改善血管內皮功能,阻抑動脈粥樣硬化,減輕心肌缺血,達到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目的。
關鍵詞 冠心病 心絞痛 經穴體外反搏
體外反搏是一種無創的輔助循環療法,從2002年的ACC/AHA治療指南開始,各國把體外反搏療法納入冠心病、心絞痛治療指南。在中醫經絡理論指導下,將經絡刺激技術有機應用于體外反搏,可產生獨立于兩者之外的機制和療效。
經穴體外反搏療法
經穴體外反搏療法是在豐隆、足三里等穴位放置刺激穴位中藥顆粒(或橡皮膠),借助體外反搏袖套氣囊壓強行穴位局部按壓刺激,在體外反搏產生與心跳、氣血循行一致的穴位刺激。是將經絡理論應用于體外反搏集運動和血流動力學效應、穴位刺激、經絡感傳作用為一體的全息綜合治療。
經穴和體外反搏療法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理論基礎
體外反搏的作用除增加組織器官的血液灌注外,可通過提高血流切應力,使血管內皮細胞的形態和功能發生一系列變化,調動其修復機制,抑制冠狀動脈內膜增生和負性血管重塑,產生抗炎、抗粥樣硬化作用。其作用環節:①調節血管緊張性;②促進血管新生及側支循環形成;③調節血小板功能;④調節血管平滑肌生長、增殖;⑤調節炎性細胞在血管壁的聚集與分布。近年來穴位外治法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取得了較好療效,并對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作用[1]的有關機制進行了探索。動物試驗證明[2]電針三里穴能提高兔血清中NO含量,降低血壓,對血管舒縮有調整作用,并存在相對穴位特異性。針刺足三里、豐隆穴有一定的調節免疫功能和調脂作用。經絡區微血管有同步舒縮的特性和同一經線不同部位的相同的舒縮頻率的特性。經絡線上的微循環在平時處于微快流動狀態,同時伴隨高頻沖動和高功能狀態的推移又形成了一個高微循環狀態,高微循環狀態也同樣象高頻沖動一樣沿一定方向周期性的移動[3]。實驗證明[4],指壓和針刺穴位導致的生物電傳導顯示明顯的經脈路徑選擇性,生物電可循經脈由針刺點近端傳導至遠端并可實現全身經絡環的循環傳導。
經穴體外反搏治療理論探討
經穴體外反搏是在中醫整體觀念指導下,內病外治,將經絡氣血循行理論應用于體外反搏的一種特殊療法,非單純經絡刺激和體外反搏功能的簡單疊加,而是通過與心臟跳動相一致、集運動和血流動力學效應、穴位刺激、經絡感傳作用為一體的全息綜合療法,通過心電反饋,對穴位行有效刺激和機械舒縮,與人體中的經絡循行和氣血津液循行產生全息共振達到舒通氣血、化瘀通絡的作用。下肢是三條足陰經和三條足陽經循行的地方,它分布著全身相應組織、器官的穴位,刺激后易于激發經氣。經絡腧穴對局部刺激具有外敏性、放大性和整體調節性。所選穴位豐隆、足三里等具有理氣血、通經絡、祛痰瘀、止痹痛的作用,臨床上被廣泛用于冠心病心絞痛的治療,并有良好的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其臨床療效已被現代臨床實驗所證實。經穴體外反搏通過對血管內皮系統、神經免疫系統及細胞內環境等功能活動的影響,改善血管內皮功能,阻抑動脈粥樣硬化,減輕心肌缺血達到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目的。將經穴理論用于體外反搏治療屬于一個新的嘗試,值得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 丁奇峰,等.“溫通針法”治療冠心病49例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2003,22(2):37.
2 王君,張寶文,于新宇,等.疾徐捻轉瀉法針刺足三里對高血壓家兔的降壓作用[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7):116-117.
3 穆祥,段慧琴,張濤,等.經線區皮內微血管網絡自律運動有序性的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5,11(1):55-58.
4 劉風華,張渡,秦南極,等.經絡氣血理論的生物物理論證.中國醫藥導報,2008,5(1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