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分析本地區反流性食管炎的臨床流行病學特點。方法:回顧性研究2004年8月~2010年5月經內鏡檢查診斷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463例,分析其發病率及年齡分布、伴發疾病、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并與同期其他疾病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相對照。結果:反流性食管炎的發病率2.8%,男女比例4.1:1,發病年齡以中年為主,平均年齡48.6歲。反流性食管炎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30.4%,明顯低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和萎縮性胃炎(P<0.01);主要伴發疾病為食管裂孔疝、十二指腸潰瘍。內鏡下反流性食管炎A級35.6%,B級48.6%,C級15.1%,D級0.6%。結論: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以輕中型為主;中老年男性為高發人群;幽門螺桿菌在反流性食管炎有較低的感染率;反流性食管炎主要伴發疾病為食管裂孔疝、十二指腸潰瘍。
關鍵詞 反流性食管炎 流行病學
反流性食管炎RE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一種,據歐洲和美國的報道該病的發病率7%~15%,國內發病率7%~8%[1],并且發病率在逐步上升,RE與幽門螺桿菌Hp的關系以及其伴發疾病是目前研究的熱點?,F將2004年8月~2010年5月胃鏡檢查15 572例進行流行病學分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4年8月~2010年5月胃鏡檢查患者報告15 572例,根據病史和檢查,除外賁門撕裂癥和藥物理化等因素造成的食管黏膜損傷,其中反流性食管炎患者463例。
研究方法:①RE內鏡分級:根據洛杉磯分級法分為A、B、C、D級[2]。②幽門螺桿菌(HP)感染的診斷:經胃鏡取活組織進行快速尿素酶試驗及14碳呼氣試驗檢測,判斷Hp感染情況,上述兩項均為陽性者診斷Hp感染陽性。③食管裂孔疝(HH)的診斷:內鏡診斷標準:齒狀線距食管裂孔上移>2cm,其下方見裂孔壓跡環,并可見疝囊形成。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1.0軟件,對于均數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對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結 果
RE與年齡、性別、分級關系:共進行胃鏡檢查15 572例,男女之比1.45:1,RE463例,檢出率2.8%。其中男372例,女91例,平均年齡48.6歲。根據洛杉磯分級,A級165例(35.6%),B級225例(48.6%),C級70例(15.1%),D級3例(0.6%)。RE與幽門螺桿菌(Hp)的關系,見表1。
REHP陽性率30.4%,明顯低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和萎縮性胃炎(P<0.01)。深入分析RE的463例中,RE合并十二指腸潰瘍57例,Hp陽性49例,陽性率86%,RE合并胃潰瘍2例,Hp陽性1例,陽性率50%,RE合并萎縮性胃炎37例,Hp陽性21例,陽性率56.8%。所以,實際其他RE 367例,Hp陽性70例,陽性率19.1%,其Hp感染率陽性率更低,見表2。
RE伴發疾?。篟E伴發疾病有食管裂孔疝68例(24.7%),十二指腸潰瘍57例(12.3%),慢性萎縮性胃炎37例(8%),胃潰瘍2例(0.4%)。故提示RE伴發有胃十二指腸疾病,常見的有食管裂孔疝、十二指腸潰瘍等。
討 論
RE相關的研究成為熱點。本組病例中,RE的檢出率2.8%,低于西方國家的11%~28.5%[3],也低于日本的14.9%[4],亦低于胡姚元等報道的4.1%[5]。這種現象與RE的發生原因有關,主要是東西方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飲食結構?,F在,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時期,西方的生活方式與飲食結構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所以,RE的發病率在我國逐年升高。改革開放首先在我國的大城市,所以大城市的西方化明顯,而我市屬于中原地區的中小城市,西方化程度較低,發病率亦低。
本組中,男性檢出率高于女性,中老年多見,程度以輕度A、B級占大多數(84.2%),其可能的原因為男性的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嗜酒等因素高于女性,由于老年人食道下括約肌(LES)隨年齡增長而下降亦是形成RE的原因之一。
Hp與RE的關系存在較大爭議。本組中,Hp在RE的感染率明顯低于Hp相關疾病如;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等(P<0.01),亦低于普通人群。當深入分析時,排除RE合并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及胃潰瘍等病例后,其感染率更低,其中原因尚不明確??赡茉颍篐p陽性患者胃內酸度低于陰性患者,對于食管黏膜是起保護作用。
RE常見伴發病有十二指腸潰瘍和食管裂孔疝等。其原因如下;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的胃酸水平本身就高,高的胃酸是RE的發病原因之一,而胃潰瘍的胃酸水平偏低,故RE伴發胃潰瘍亦低;食管裂孔疝的形成原因與LES張力下降有關,這與RE的發病原因一致,故二者伴發程度高。
總之,本組病例中,RE多發于中老年人,以男性為主,輕型占大多數,其Hp感染率低,常伴發十二指腸潰瘍,食管裂孔疝等。
參考文獻
1 張志宏.規范診斷和治療RE.中華消化內鏡雜志,1999,16(6):325.
2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73-374.
3 Kang Jy.Systematic review geographical and ethnic differences in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4,20:705-717.
4 Inamori M,Togawa J,Nagase H,et al.Clinical characteristies of Japanese reflux esophagitis patients as determined by Llos Angeles classification.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3,18:172-176.
5 胡兆元,周麗雅,林三仁,等.十年2088例反流性食管炎臨床分析.中華消化雜志,2005,25(12):717-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