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觀察熱毒寧注射液治療手足口病伴發熱的臨床療效。方法:將65例手足口病伴發熱的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以熱毒寧注射液治療,對照組給予病毒唑治療,如合并感染者給予頭孢替唑治療,其他對癥治療相同。結果:治療組退熱效果與皮疹消退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熱毒寧注射液治療手足口病效果確切,無明顯不良反應。
關鍵詞 手足口病 熱毒寧注射液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柯薩奇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71)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近年來我省各地區均有流行,本病好發于春夏季,主要發生在托兒所、幼兒園孩子,年齡以6歲以內多見,通過接觸、經口或呼吸道傳播。臨床表現主要以發熱及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出現皮疹、水皰等,重癥者可并發心肌炎、肺水腫、病毒性腦炎、腦膜炎等可致小兒死亡,目前尚無特效藥物治療。2008年5月~2010年5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兒65例,隨機分成兩組,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情況。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65例手足口病患兒符合新版《實用兒科學》手足口病診斷標準[1]及《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08年版)》手足口病的臨床診斷病例的普通病例診斷標準[2],無重癥病例。排除皰疹性咽峽炎、水痘等。其中男36例,女29例,年齡2個月~10歲。將65例手足口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5例,男20例,女15例;對照組30例,男16例,女14例。所有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發熱,體溫37.6~40.2℃,皮疹及口腔內小皰疹發生率為100%,少數患者并發支氣管炎。兩組年齡、疾病構成比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
方法:治療組給予熱毒寧注射液(10ml/支),1~4歲予5ml加入氯化鈉注射液100ml中靜脈滴注;5~10歲予10ml加入氯化鈉注射液250ml靜脈滴注,1次/日,連續4~7天。對照組給予病毒唑10mg/(kg·日),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靜脈滴注,1次/日。合并感染者給予頭孢替唑40mg/(kg·日)靜脈滴注,體溫在38.5℃以上配合物理或藥物降溫,觀察退熱時間、皮疹水皰消退或新發等。
療效判斷標準:以退熱效果和皮疹水皰消退效果來評價療效。①退熱效果評價:1~3天退熱為顯效,4~7天為好轉,7天以上為無效;②皮疹水皰消退效果評價:1~3天皮疹水皰消退為顯效,4~7天為好轉,7天以上為無效。
結 果
兩組體溫消退與皮疹消退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不良反應:治療過程中對照組有2例,治療組1例出現輕微的惡心、嘔吐,經減慢輸液速度后消失,未見明顯的不良反應。
討 論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中醫屬于“溫病”范疇,濕熱疫毒經口鼻而入,發于手足,上熏口咽,外透肌膚,發為皰疹,并見發熱、倦怠、惡心、便秘等癥狀,目前尚無特效藥物治療。病毒唑是一種廣譜抗病毒藥,但易產生耐藥性,長期大劑量使用可引起骨髓抑制(貧血、白細胞減少)、肝功能損害。熱毒寧注射液由青蒿、金銀花、梔子組成,具有疏風解表、清熱解毒的功效[3]。臨床前研究也表明,熱毒寧注射液具有明顯的抗病毒、抗菌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使用熱毒寧注射液的治療組患兒退熱、皮疹消退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無并發癥發生,未見明顯的不良反應,該藥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熱毒寧注射液治療手足口病療效確切,可較快改善癥狀、體征,平均持續時間明顯縮短,治愈率高、不良反應少、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806-808.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08年版)[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8.
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防治手足口病臨床技術指南(2009年版)[S].北京: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