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分析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服藥依從性差的原因,提出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對策。方法:采用自制問卷調查方法,對197位老年慢性病患者進行調查,分析用藥依從性差的原因。結果:老年人記憶力差、藥物不良反應、對慢性病危害性認識不足及經濟因素等是造成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藥依從性差的主要原因。結論:應加強健康教育,并發揮社區藥師在慢性病患者隨訪管理中的作用。
關鍵詞 老年慢性病 用藥依從性 健康教育 社區藥師
目前,我國已進入老年化社會,多數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是老年病的流行病學特點。根據老年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現,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為76%~89%,明顯高于中青年(23.7%)[1]。這些疾病本身及各種并發癥嚴重威脅著老年人的健康,影響著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大多數慢性病需要長期或者終身服藥,因此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用藥依從性問題,值得社區藥學工作者重點關注。筆者通過對社區內所管理的197位老年慢性病患者服藥情況進行調查,了解用藥依從性,旨在更好地提供社區用藥指導,保證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研究對象:調查對象為隨機抽取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管理的60歲以上老年慢性病患者。所患慢性病均由二級以上醫院確診。其中男81人,女116人;年齡60~92歲,平均72.2歲;年齡分布為60~69歲59人,70~79歲103人,80歲以上35人。文化程度:小學70人,中學及中專106人,大專及以上21人。
方法:采用自制問卷調查表的方式,在社區內發放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97份。內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況(年齡、性別、文化程度 等),所患慢病種類,服藥情況,對所用藥物知識的了解,用藥依從性,不依從的相關因素等。其中依從性是參照Morisky提出的服藥依從性的推薦標準,設計了4個問題來衡量:①是否按醫生要求的服藥次數服藥,沒有漏服現象;②是否按醫生要求的服藥劑量來服藥,沒有擅自增加或者減少劑量;③是否按醫生要求的服藥時間來服藥,沒有錯服現象;④自患病以來是否能堅持長期服藥,沒有擅自停藥或者更換藥物。
評價標準:遵從醫囑,按時間服用藥物,沒有擅自增加或減少給藥劑量和次數者為用藥依從性良好。以上調查內容有1個或以上回答為“否”者,即為用藥依從性差。
結 果
慢性病患病狀況:本社區老年慢性病發病率最高的為高血壓,其余依次為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和腫瘤。患有1種慢性病110人(55.8%);2種慢性病71人(36.1%);3種及以上慢性病的16人(8.1%)。服用1種藥物的85人(43.1%);2種藥物的69人(35.1%);3種及以上藥物的43人(21.8%)。
用藥依從性差的發生率:用藥依從性差的發生率為126人(63.9%)。
用藥依從性差的主要相關因素:⑴老年人記憶力下降:46人(36.5%)。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智力衰退,記憶力差,加之所服藥品較多,故經常漏服、錯服藥品。
⑵藥物不良反應:37人(29.4%)。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藥物本身的不良反應,如降壓藥中的卡托普利會引起的頑固性干咳、拜新同引起的外周組織水腫、二甲雙胍引起的胃腸道反應等,造成了依從性不佳。另一種情況是有些老年患者在閱讀了藥品說明書后,不能正確理解說明書所列的不良反應,擔心不良反應對機體的危害,產生了對藥品的不必要的恐懼,進而影響了依從性。
⑶對慢性病危害認識不足:31人(24.6%)。有些老年患者對所患慢性病的危害性認識不足,不了解長期、規范0用藥的重要性。調查發現有些患者,以自我感覺為標準服藥。如高血壓患者認為頭不暈,血壓就不高,不用服藥。或者聽信他人用藥而擅自更換藥物。
⑷經濟原因:12人(9.5%)。有些老年人因為經濟的原因難以堅持長期服藥。
討 論
本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用藥依從性不容樂觀,慢性病管理是當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公共衛生服務的一項重要任務。社會研究表明良好的用藥依從性是提高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治療率并在此基礎上逐步提高控制率的有效方法,同時也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及降低并發癥的手段[2]。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用藥依從性首先要加強病人及家屬的健康教育。可以通過定期開辦慢性病的專題健康教育講座、利用社區的健教櫥窗、發放健康教育處方等多種形式普及慢性病和藥物治療的相關知識,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增加對慢性病治療方案的認識。
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藥依從性,還需要充分發揮社區藥師在慢病隨訪管理中的作用。社區藥師要同全科醫生、社區護士一起加入社區團隊,走出院門,進入家庭,為慢性病患者提供藥學服務。社區藥師要定期了解老年慢性病患者服藥情況,根據老年人的特點,仔細講解藥品的名稱、規格、服用的注意事項、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以及儲存保管的方法等,及時解答患者的用藥咨詢,保證治療的安全有效,盡可能地提高用藥依從性。
參考文獻
1 宋岳濤,楊穎娜.老年病的特點與預防[J].實用心腦肺血管雜志,2008,16(10):82.
2 潘毅慧.淺析提高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藥依從性[J].社區衛生保健雜志,2009,8(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