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學科學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心臟病患者選擇手術治療,以提高自身及家庭的生活質量,然而心外科手術是醫學領域中高尖端手術,其患者病情復雜,病情變化快、手術危險性大、術后并發癥多,加上受各種監護條件的限制,可能會出現意外事故或病情過重醫治無效而死亡。然而患者的死亡,并不代表著護理工作的結束,其家屬、親友將經歷從親情、病情、經濟等各方面的悲痛與壓力,可能會使他們身心受到極大的傷害,會產生一系列的生理及心理反應。因此幫助死者家屬和親人適應壓力,維待身心的平衡,避免醫療沖突或攻擊性行為的發生,也是護理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這要求醫務人員需注重做好死亡患者家屬及好友的安撫及心理護理,從而爭取更好的對醫護工作配合和支持。為此進行大量的臨床調查與研究,并在臨床患者家屬的安撫及心理護理方面取得了一些經驗,總結如下。
死亡患者家屬的心理分析
家屬的情緒障礙:當得知自己的親人病情惡化后醫治無望或死亡時,家屬通常表現出驚訝、否定事實,不想承認死亡的現實,意識停留在患者死亡之前,總想用更高級的藥物治療,進行各方面的檢查,去挽救患者的生命,對親人的生存寄予希望,難以接受在短期內發生的生離死別的變化,從而產生了一系列的消極生理、心理反應。
家屬的情緒異常:出現過于自責或抱怨他人,感覺自己的責任未盡到,疾病若早點發現,早治療,可能不會出現現在的情況,要對親人的死亡負責,害怕失去親人的那種失落感及孤獨感加重,內心極度傷感、悲哀,從而導致遇事易激動,可能會抱怨他人,把自己的失落、孤獨、悲傷情緒,牽連到與事件有關的人員當中。甚至責怪醫護人員搶救不力,然而不管醫院怎么樣積極搶救,病情怎么嚴重,都不能理解,埋怨醫生護士沒有盡到最大的責任,從而導致患者的死亡。
家屬接受事實:家屬經過上述階段后逐漸接受現實,對患者的死亡有一定的心理認識,從精神和心理上的壓力開始得到解脫。
因此應關心、同情、安慰和理解家屬,多與患者家屬接觸、認真介紹患者病情,耐心傾聽家屬的語言,盡可能在分析患者家屬心理的同時,通過交流,讓家屬以發泄內心的痛苦,穩定他們的情緒,努力幫助家屬盡快接受事實,疏導其內心的痛苦悲傷。
對死亡患者家屬的心理護理
體現一定的人文關懷:護士在對待死者家屬時,應體現一定程度的關懷。因人而異對待家屬,關懷死者家屬中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人(比如老人、小孩等),先讓其暫時撤離現場,選擇合適時間、地點,態度誠懇,表情端正,語氣委婉的告訴他們患者死亡的情況,以增強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認知事實,避免不必要的意外發生。對于搶救時可能允許家屬在場時,醫護人員應盡量讓他們留在親人的身旁,為死者家屬提供傾訴情感的時間和空間。減少患者家屬焦慮情緒,減少死亡后自身遺憾心理,同時家屬也目睹了整個搶救過程,避免因其抱怨心理,減少因患者死亡后出現醫患矛盾的可能。需注意:其家屬在搶救現場時,常會出現一定的情緒失控,來宣泄悲傷情緒,應選擇合適的醫護人員告知其一些影響搶救的注意事項,主動為他們提供適當的空間,以合適的語言或輕拍他們的肩部表示同情安慰。
對死者的臨終護理:尸體料理是臨終關懷的重要內容,護士應注重做好尸體料理。做好尸體料理不僅是對死者人格的尊重,也是對家屬心理的最好安慰。發現患者死亡后,護士對患者作臨終護理動作時要輕穩,保持嚴肅的表情,處處體現對患者的尊重,同時讓家屬共同參與對患者臨終前的護理,尊重患者家屬的意愿及風俗,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讓其盡到最后的義務,進可能減少自責心理。做好死者家屬的安撫工作。
總之,由于心臟手術的進步和技術的提高,給患者帶來更好的生活質量,但由于其手術及疾病本身因素,可能會出現一些意外或病情過重而死亡,這不僅要求我們護士面對死亡患者家屬時,護士要積極面對、溝通、引導、配合,盡可能在減少因患者死亡而造成其家屬的身心傷害,開始新的生活的同時,也減少了一定程度的醫患糾紛,更要求要重視和加強護士的知識技能和職業道德培養,更要組織學習護理上的撫慰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使其不僅在醫療上更專業,更在人文上更體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