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疑難雜癥 中醫藥療法 名醫經驗 李遇春
導師李遇春教授是寧夏醫科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全國第三、四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寧夏回族自治區名老中醫。從事臨床、教學、科研40余年。對各科疑難雜病有獨到的見解及獨特療效,筆者有幸成為其學術經驗繼承人,現對其治療各科疑難病癥的經驗作如下整理。
上熱下寒癥
上熱下寒癥屬內科雜病,以腰以上發熱,腰以下畏寒為自覺癥狀的一類疾病,李老認為本病多因外感邪氣致營衛不和、上盛下虛,故當先治以調和營衛,清散邪氣,待邪去之后顧護津液。
典型病例:患者,男,65歲,2008年11月28日初診。主訴因外感傷風后出現上半身發熱,下半身畏寒,足冷如冰,伴動則汗出,疲乏無力1周。輔助檢查未見異常。李老辨證為營衛不和、上盛下虛;方以小柴胡湯合桂枝湯加減:炒柴胡、黃芪各20g,黨參、銀花各15g,黃芩、姜半夏、桂枝、炒白芍、連翹、荊芥各10g,炙甘草6g。3劑水煎服。二診:服上藥后,上半身發熱汗出明顯緩解,下半身仍畏寒不適,舌紅,脈細。李老認為此屬熱病后期,余熱未清,治以調和營衛,養陰清熱。方以小柴胡湯合竹葉石膏湯加減:生石膏先煎30g,竹葉6g,沙參、柴胡各15g,黃芩、麥冬、法半夏各10g,生地20g,生甘草6g,6劑水煎服。三診:服上藥后,諸證全無,患者自覺病已十去八九,要求繼服上方中藥以固療效。
按:患者初起感受風邪,風邪傷衛,正邪相爭則見發熱,腠理不固,衛氣外泄,營陰不得內守而見汗出;因汗出而腠理開,外邪更易侵襲,故有畏寒;汗出而營陰受損,耗氣傷津,見疲乏等癥。李老選用調和營衛之桂枝湯透營達衛,益陰斂營,一治衛強,二治營弱。選用和解少陽之小柴胡湯使邪熱外透內清,扶正于祛邪之中;病之恢復期選用清熱生津之竹中石膏湯,清補兩顧,補虛不戀邪,故收良效。
癮 疹
癮診是以皮膚出現紅色風團、時隱時現為特征的過敏性皮膚病[1],屬西醫的慢性蕁麻疹。李老認為本病多因素體虛弱,營血不足,風熱之邪趁虛而入與血搏結而成;故治以養血活血、涼血祛風以達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典型病例:患者,女,36歲,2009年10月20日初診。主訴:全身風團時隱時現伴瘙癢難忍,反復發作1年。曾服抗過敏藥效果不佳。李老辨證為風熱犯表、熱入血分。方以消風散合四物湯加減:生地25g,當歸、制首烏、赤芍、川芎、丹皮、紫草各15g,生甘草、僵蠶、白蒺藜、秦艽、荊芥、防風各10g,蟬衣6g。6劑,水煎服。二診:服上藥后,風團發作次數減少,數量減少,瘙癢減輕。繼服上藥10劑。3月后電話隨訪,風團未發作。
按:李老認為癮診久發多虛,以營血虛為本,外感風熱之邪為標,故以四物湯重用生地配合紫草、丹皮、制首烏涼血養血活血以治本,輕用疏風宣透之荊芥、防風、秦艽、白蒺藜祛風止癢以治標。加用搜風透表之蟲類藥僵蠶、蟬衣以達除標止癢之功。充分體現了李老“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治療思路。
癥 瘕
癥瘕屬婦科雜病,以婦女下腹結塊為主癥的一類疾病,西醫慢性盆腔炎所致的輸卵管卵巢囊腫屬此范疇[2]。李老認為癥瘕的形成多與正氣虛弱,臟腑氣血失調有關,其主要病機為氣機阻滯、瘀血內停。故擅用活血逐瘀法來達到散結消癥的目的。
典型病例:患者,女,38歲,2010年6月21日初診。主訴:體檢時發現左卵巢6.8cm×5.8cm大小的囊腫,右卵巢6.0cm×6.1cm大小的囊腫,伴腹痛,勞累后加重。舌暗苔白,脈弦。體檢時間為經后期,排除黃體囊腫可能。李老辨證為瘀血內停,漸積成癥,方以桂枝茯苓丸加減:茯苓30g,桂枝、赤芍、桃仁、當歸、丹皮各15g,益母草、丹參各30g、三棱、莪術各10g。6劑,水煎服。二診:服上藥后無特殊不適,脈細,舌淡暗苔薄白,李老在上方的基本上加水蛭3g,紅花、川芎各10g,澤蘭15g,六劑水煎服。三診:無特殊不適,李老又在上方的基礎上去水蛭,加蟲10g,6劑水煎服。停藥1周后于經前期在當地醫院行B超復查,提示子宮附件區未見囊腫。1個月后又于另家醫院行B超復查,仍提示子宮附件區未見異常,卵巢囊腫消失。
按:卵巢囊腫屬慢性盆腔炎炎性滲出的積液積聚于卵巢形成的炎性腫塊。李老認為此屬風寒濕熱邪氣內侵與沖任氣血相搏結,蘊結于腹中而成的癥瘕,故用桂枝茯苓丸加減以活血化瘀,散結消癥,取桂枝之溫通血脈而行瘀滯,取茯苓淡滲利濕以助瘀血下行,二藥相配能入陰通陽;另加紅花、川芎、當歸、益母草、澤蘭、丹參以加強桃仁、赤芍、丹皮活血化瘀之力,加用三棱、莪術、水蛭、蟲以達到逐瘀散結消癥之目的。
小兒多發性抽動癥
小兒多發性抽動癥是一種復雜的慢性神經精神障礙[3]。臨床表現有身體多處抽動、發聲抽動、穢語等。李老認為本病病位主要在肝,涉及心脾腎,其病機特點為肝風痰火相挾,流竄經絡,上擾清竅。故常以清肝豁痰通絡、熄風止痙為治療大法。
典型病例:患者,男,10歲,2008年12月1日初診。家長代訴:不自主的咧嘴、瞪眼、張口不能自控,時輕時重,反復發作2年。李老辨證為肝風夾痰上擾。方以礞石滾痰丸合甘麥大棗湯加減:礞石、法半夏、石菖蒲、僵蠶、全蝎各10g,生地30g,蜈蚣5條,當歸、白芍各20g,膽星、生龍牡、茯苓各15g。上藥1料,研細做散劑分16等份,2份/日。用浮小麥20g,甘草10g,大棗10枚,8劑,每日1劑水煎后分2次送服上散劑。二診:服上藥后,咧嘴、瞪眼之癥發作次數明顯減少,但出現口唇干裂,李老在上方基礎上加黃連、竹葉各10g,服法同上,連服半月。3個月后電話隨訪,上癥未發作。
按:患兒以張口、咧嘴、瞪眼一系列動搖現象為主癥,屬中醫范疇的風,小兒體弱肝腎不足,陰虛陽亢,風氣內動,挾痰上擾,痰迷心竅,故李老用猛悍重墜之礞石墜痰下氣,攻逐陳積之頑痰,法半夏、石菖蒲、膽星、茯苓加強豁痰開竅之力;僵蠶、全蝎、蜈蚣、生龍牡入肝經而平肝潛陽、熄風止痙;加用生地、黃連、竹葉清熱泄火以消成痰之因,當歸、白芍養血柔肝,李老采用散劑,量少而力均,且用甘麥大棗湯送服,取浮小麥甘涼之性以養肝補心,甘草和中緩急,大棗甘溫益氣和中之性;三藥甘潤平和,以降化痰藥祛邪傷正之弊,故見奇效。
舌 衄
舌衄屬口腔科疾病,又稱舌出血,《諸病源候論》最早記載“心主血脈,而候于舌,若心臟有熱,則舌上出血如涌泉[4]。”李老認為,舌為心之苗,脾經連舌本,腎經挾舌本,肝經絡舌本,舌在口中,口為胃之系,心、肝、脾胃、腎諸經之火均可灼傷舌絡,迫血妄行而致舌衄。故李老常以涼血止血為主,兼清心或清脾瀉胃或清肝或滋腎降火為治療大法。
典型病例:患者,男,55歲,2008年11月16日初診。主訴:舌面裂紋處滲血2月加重1周。舌尖紅苔薄黃,脈細數。經查血常規未見異常,李老辨證為心火上炎兼腎經虛火。方以導赤散合小薊飲子合二至丸加減:生地25g,竹葉、川木通、生甘草各6g,白茅根、藕節各30g,小薊、白及、生蒲黃、黃柏、女貞子、旱蓮草各10g,三七粉3g。7劑水煎服。二診:服上藥后舌面滲血次數明顯減少。李老上方去白茅根、藕節、白及,加側柏葉、青黛各6g,生黃芪20g,連翹10g,麥冬15g,12劑,水煎服。3個月后電話隨訪,舌面滲血未發作。
按:舌為心之苗竅,舌面血絡豐富,心火旺盛或心經有熱,或久病體虛,肝腎陰虛虛火上炎,火熱之邪循經上炎于舌,灼傷舌絡,迫血妄行。李老以生地入心肝腎之經、白茅根入胃、小薊入心肝之經、側柏葉入肝脾之經,善清血分之熱而涼血止血,藕節、白及入胃經而收斂止血、生蒲黃、三七粉化瘀止血,竹葉、川木通、連翹清熱瀉火、導熱下行,青黛清肝瀉火而止血,黃柏、女貞子、旱蓮草滋陰清熱涼血而止血,生黃芪、麥冬益氣滋陰養血,全方配伍涼血止血而不傷血,標本兼治,力小而專。
參考文獻
1 陳紅風.中醫外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346.
2 尤昭玲.中西醫結合婦產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412.
3 王雪峰.中西醫結合兒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177.
4 李剛,徐國榕.中醫口腔病癥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89: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