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8日,我區新太、遠達兩所小學部分學生食用某營養配餐中心提供的食物后引起食物中毒。經流行病學調查、臨床表現和細菌學檢驗,證實為一起由蠟樣芽胞桿菌污染所致的食物中毒。學生中毒癥狀以消化道表現為主,從吃剩的盒飯和配餐中心保留的樣品中均分離出菌相為G+有芽胞大桿菌。經檢驗鑒定為蠟樣芽胞桿菌。
流行病學調查
2010年8月28日,我區新太、遠達兩所小學135名學生中午就餐時,食用我區一營養配餐中心提供的配餐,餐后20分鐘~1小時陸續有學生出現胃部不適、惡心、嘔吐、頭暈、等急性胃腸炎癥狀,無高熱。據監督人員調查,配餐中心提供的盒飯為蛋炒飯,菜為油豆腐干及熗拌黃瓜。學生反映進食時發覺米飯有異味,且有絲狀物。大部分學生只吃了幾口,所以,只有3個學生癥狀較重,其他學生就醫后陸續離開醫院。
實驗室檢驗
樣品來源:學生吃剩的盒飯及營養配餐中心保留的樣品。
檢驗方法:按《食品衛生檢驗方法微生物學部分》GB/T 4789-2003。
檢驗項目:蠟樣芽胞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檢測。
方法及結果:①樣品經7.5%NaCl肉湯增菌后轉種血平板,經37℃ 18~24小時培養后未見可疑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落生長。②將25g檢樣作10-1~10-6稀釋后,將不同稀釋度的檢樣,接種在甘露醇卵黃多黏菌素瓊脂平板上經37℃ 12~20小時培養后,學生剩余的盒飯和配餐中心保留的盒飯樣本中,均可見大量粉紅色菌落生長,菌落周圍有粉紅色的暈,紅色的菌落計數分別為3.1×106個/g、3.3×106個/g。鏡檢均為G+大桿菌,菌體中間可見卵圓形的芽胞,芽胞不膨大。取甘露醇卵黃多黏菌素瓊脂平板上可疑菌落接種肉湯、血平板和營養瓊脂,經37℃ 18~24小時培養后,血平板上菌落呈毛玻璃樣,有溶血環、不透明。營養瓊脂平板上菌落為融蠟樣,粗糙、邊緣不整齊。肉湯呈混濁樣,振搖易乳化。挑取營養瓊脂上的純菌落作生化試驗。
鑒別試驗:本菌與蘇云金芽胞桿菌鑒別:未發現細胞內產生蛋白毒素結晶小體。
根據培養特性、細菌形態、生化試驗、鑒別試驗及菌落計數,可證實本次食物中毒是由蠟樣芽胞桿菌所致。生化分型為3型。
藥敏試驗:按紙片藥敏試驗常規進行。該菌對氟哌酸、慶大霉素、鏈霉素、紅霉素、四環素、卡那霉素敏感,對青霉素、先鋒霉素、磺胺不敏感。與有關文獻報道相符。
討 論
蠟樣芽胞桿菌廣泛存在自然界中,易污染米飯和淀粉類食物,蠟樣芽胞桿菌污染食物并菌量達到一定數量時,就可引起食物中毒。本次測定米飯中菌數最低達3.1×106個/g。達到致病水平。由于米飯有異味及絲狀物,學生食量較少,大部分學生癥狀不明顯。
中小學生營養配餐中心是最近幾年新興的產業,營養調配及衛生狀況并不如學生家長期望的那樣好,這就需要監管部門提高衛生執法力度,切實防止各種致病菌和條件致病菌對飲食的污染。
中小學校發生食物中毒一般具有群體性,社會影響極大。我們調查時,營養配餐中心介紹,由于供應量大,他們在早晨4:00左右就將米飯做好,并放在保溫箱中,到學生中午就餐時,有近7個小時的時間,一旦米飯被污染,細菌經過幾個小時的生長繁殖,就達到了致病量,極易引起食物中毒。
蠟樣芽胞桿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有兩種不同的臨床類型,嘔吐型和腹瀉型。其中嘔吐型潛伏期0.5~5小時,多數為1小時。惡心繼而為劇烈而頻繁嘔吐可達數十次,很像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少有腹痛和腹瀉。所以我們也進行了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檢驗。
進行本菌鑒定時,應與炭疽芽胞桿菌、蘇云金芽胞桿菌、巨大芽胞桿菌相鑒別。其中蘇云金芽胞桿菌與本菌生化性狀極為相似,但蘇云金芽胞桿菌細胞內產生蛋白毒素結晶加以鑒別。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GB/T 4789-2003.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蠟樣芽胞桿菌食物中毒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WS/T 82-1996.
3 何曉青,主編.衛生防疫細菌檢驗.新華出版社,198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