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008~2010年收治中老年人自發直腸乙狀結腸穿孔8例,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8例中,男6例,女2例,年齡55~76歲,平均70.1歲,均急性起病,病程4~7小時,2例為大便后突發下腹部劇痛并逐漸延至全腹,全組病人均有腹膜炎體征。5例腹平片提示膈下游離氣體,腹部超聲提示少量盆腔積液2例。4例病人有慢性便秘病史,3例因腰腿痛于家中服用激素及非甾體類抗炎藥物>5年。4例病人合并高血壓,2例合并腦血管病后遺癥,病史敘述不清,但腹部體征仍以中下腹部為著。
治療方法:本組病人行剖腹探查6例,腹腔鏡探查2例,術中發現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穿孔4例,上段直腸穿孔2例,乙狀結腸穿孔2例,病變均位于對系膜緣,病灶邊緣病理提示急性炎癥并組織壞死。本組手術方式均為病變腸段切除加近端造瘺。術中徹底沖洗腹腔并放置盆腔引流管,注意營養支持治療。
結 果
2例切口感染,1例肺感染。3個月后行造瘺還納術,服用激素及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囑其停藥,全組恢復順利。
討 論
腸道穿孔是常見的外科急腹癥,多見于外傷及醫源性損傷,自發性穿孔多見于老年人,發病率低,其發病原因目前認為與下列因素有關:①長期便秘,腸內壓增高,腸內大量瘀積的干糞塊壓迫腸黏膜使局部缺血、壞死,排便時腸內壓驟然升高導致穿孔。因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比較固定且相對狹窄,最易發生穿孔[1]。②大腸缺血性疾病,如動脈粥樣硬化等,在此基礎上出現腸腔內壓力增高超過腸壁毛細血管彌散壓,長管系膜對側腸壁易發生缺血壞死。③某些藥物的服用,如長期服用激素、非甾體類抗炎藥物、三環類抗抑郁藥物等[2]。臨床醫生對本病要有充分的認識,做到早診斷,早手術,才能取得滿意的療效。
直腸乙狀結腸穿孔多見于老年人,伴隨的基礎病較多,就診時間相對較晚,穿孔后糞性腹膜炎易引起中毒性休克,病死率較高,因此,手術應盡早進行,手術方式需簡單、有效,Serpell等比較幾種術式后發現,病人病死率和術后并發癥率,均以病變腸段切除加近端造瘺最低[3]。在臨床工作中我們也體會到此術式省時省力的優越性。
總之,早診斷、早手術,并選擇安全、有效的術式是本病治療成功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Maurer CA,Renzulli P,Mazzuchelli L,et al.Use of accurate diagnostic criteria may increase Incidence of stercoral perforation of the colon.Dis colon Rectum,2000,43:991-998.
2 楊玉波,張強,潘克勤,等.自發直腸乙狀結腸穿孔2例報告[J].中國胃腸外科雜志,2003,3(1):64.
3 Serpell JW,Nicholls RJ.Stercoral perforation of the colon Br.J Surg,1990,77:1325-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