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瀉為主的一組臨床綜合征。發病年齡多<2歲,<1歲約50%。全世界每年死于腹瀉的兒童高達500萬~1800萬。在我國,小兒腹瀉是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常見病、多發病。但是中醫藥治療小兒腹瀉很關鍵,很多患兒因治療手段單一,忽視中醫藥的治療,腹瀉時間較長,病情沒有得到及時糾正和控制,病情加重或影響預后。
小兒腹瀉分類
根據病因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類。前者稱小兒腸炎,后者稱消化不良或單純腹瀉。①感染性腹瀉:大多數病原微生物通過食入污染的水、食物或通過污染的手傳播而進入消化道。當機體的防御功能下降、大量的微生物侵襲并產生毒力時可引起腹瀉。細菌感染所致腹瀉包括腸毒性腸炎、侵襲性腸炎。而致病性大腸埃希菌不產生腸毒素及侵襲力,發病機制尚不清楚。②慢性腹瀉:主要是由飲食不當引起,以人工喂養的患兒為主。當攝入食物的量、質突然改變超過消化道的承受能力時,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而堆積于小腸上部,使局部酸度減低,腸道下部細菌上移和繁殖,造成內源性感染和消化功能紊亂,腸蠕動增加,引起腹瀉及水電解質紊亂。
根據病程分為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急性腹瀉指連續病程<2周者;腹瀉為病程2周~2個月為遷延性腹瀉,病程>2個月為慢性腹瀉。
小兒腹瀉按病情程度可分為輕型和重型。①急性腹瀉輕型:起病可急可緩,多由飲食原因、腸道外感染或腸道內病毒引起。主要表現為胃腸道癥狀,每天數次大便,一般為<10次,量少,稀薄或帶水,呈黃色,有酸味,??梢姲咨螯S白色奶瓣(皂塊)和泡沫,可混有少量黏液。患兒一般無發熱癥狀,可有食欲不振,精神狀態尚可,可數日自愈。②重型腹瀉:多由腸道細菌感染引起,胃腸道癥狀腹瀉頻繁,一般>10次/日,水分多而糞質少,或混有黏液的稀水便多,同時可伴有腹脹和嘔吐。脫水癥狀明顯,水電解質紊亂、代謝性酸中毒,嚴重者可出現全身中毒癥狀。
慢性腹瀉、遷延性腹瀉大多是因急性腹瀉未徹底治療或治療不當發展而來。
中醫分型
按照中醫理論現將小兒腹瀉辯證分型給予適當的中藥治療,臨床上利用中醫藥治療各類小兒腹瀉有很明顯的效果。
小兒腹瀉的中醫分型及中藥治療闡述如下:①傷食瀉:常見脘腹脹滿作痛,痛則欲瀉,瀉后痛減,瀉多酸臭,啼哭厭食,舌苔厚膩或微黃垢。對于中醫治療小兒腹瀉常常治宜消食化積,常用保和丸。腹痛較劇及氣脹,加木香、厚樸以理氣消脹、嘔吐較甚者加藿香、生姜以止嘔。②風寒瀉:常中醫治療小兒腹瀉見泄瀉清稀,中多泡沫,臭氣不甚,腸鳴腹痛,或兼惡寒發熱,舌苔薄白。治當疏風散寒,方選藿香正氣散。如腹痛較甚者,加木香、砂仁以理氣止痛、兼有食滯,加山楂、神曲以消食導滯、小便短少,加澤瀉、豬苓以滲濕利尿。③濕熱瀉:濕熱型小兒腹瀉:常見瀉下稀薄,水分較多,或如水注,糞色深黃而臭,或見少許黏液,腹部時感疼痛,食欲不振,或伴泛惡,肢體倦怠,發熱或不發熱,口渴,小便短少黃赤,舌苔黃膩。治以清熱利濕為主,方選葛根黃芩黃連湯,對于中醫治療小兒腹瀉有很好的效果。以上是中醫治療小兒腹瀉分型與治療方法,具體的癥狀還需配合具體的治療方法,詳情請遵醫囑。
治 療
小兒腹瀉需要掌握三大治療原則,主要有繼續飲食、預防脫水、糾正脫水和合理用藥。
繼續飲食:很多醫生認為對腹瀉小兒餓幾頓就行,這是不正確的觀點。因為小兒機體對營養的需求較高,而腹瀉時排出量增加,此時對于治療小兒腹瀉如果再給患兒禁食,會導致其營養不足,使其體內代謝紊亂,腹瀉加重或使病情遷延不愈。小兒腹瀉仍有消化能力,應該繼續喂食易消化的食物,以保證其身體對營養的需要,補充疾病的消耗,可以促進疾病的康復。
預防脫水:小兒腹瀉的嚴重后果是可導致水分和電解質的大量丟失,發生脫水和電解質紊亂,所以對腹瀉的患兒要多補充水和電解質,以預防脫水的發生。對于治療小兒腹瀉可以給予米湯或水500ml+細鹽1.75g隨時飲用。
糾正脫水:一旦小兒腹瀉嚴重,出現口渴、尿少、哭無眼淚、眼窩凹陷等脫水癥狀,應該立即到醫院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對輕、中度脫水的治療小兒腹瀉可以用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口服補液鹽糾正脫水。對嚴重脫水的患兒應該靜脈補液糾正脫水,這是治療小兒腹瀉的最佳方法。
合理用藥:國內治療腹瀉藥品主要為抗菌藥、微生態制劑、腸道黏膜保護和收斂止瀉劑。據統計,大約30%的患者需要用抗菌藥治療。抗菌藥使用不當,其副作用可能要大于治療作用,目前在應用抗生素治療小兒腹瀉時,存在非常普遍的抗生素濫用現象,>50%的小兒腹瀉約為病毒和飲食不潔或胃腸功能不正常所引起。應用抗生素治療由這些原因引起的腹瀉,不但無效,而且會殺死腸道中的正常菌群,造成腸道菌群失調,加劇腹瀉。因此,“不濫用抗生素”是治療小兒腹瀉的一條重要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