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無創正壓機械通氣治療開胸術后呼吸衰竭的護理措施。方法:回顧分析32例無創正壓機械通氣治療開胸術后呼吸衰竭的臨床資料及采用無創通氣的護理情況。結果:32例患者治愈27例,改為有創機械通氣3例,死亡2例。結論:開胸術后呼吸衰竭患者及時采用無創機械通氣治療,進行系統化的護理,取得滿意效果。
關鍵詞 無創機械通氣 開胸術后 呼吸衰竭 護理
2007~2010年我科應用偉康公司BiPAP無創呼吸機經口或鼻面罩輔助機械通氣治療開胸術后呼吸衰竭病人32例,在治療和護理的密切配合下,取得滿意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臨床資料:我科收治32例開胸術后并發呼吸衰竭患者,男21例,女11例;年齡60~74歲,平均64歲。食管癌術后18例,肺癌術后11例,食管癌并肺癌術后3例。32例患者均術后1~2天出現呼吸困難,呼吸頻率30~45次/分,心率120~140次/分,SPO2 80%~90%,Ⅰ型呼吸衰竭18例,Ⅱ型呼吸衰竭14例。
方法:32例患者均入住ICU,給予臨床常規治療及無創正壓通氣治療,采用無創通氣系統化護理方法,對患者的總體狀況進行評估,做好各項護理。
⑴心理護理:無創通氣治療需要患者合作,強調患者舒適感,在進行無創通氣前應充分做好患者的思想準備工作,以消除其恐懼、絕望的感覺,使患者認識并接受這種新的治療方法。
⑵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通氣過程中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神志、生命體征變化及紫紺是否緩解,呼吸困難是否改善,患者對呼吸機的依從性等,并認真記錄。使用呼吸機1~2小時后應行動脈血氣分析,通常根據血氣指標調整呼吸機工作參數,改變通氣參數2~3小時后復查動脈血氣,觀察通氣參數是否合理,經多次調整通氣參數,動脈血氣仍無改善或惡化,需建立人工氣道改為有創機械通氣。
⑶保持呼吸道通暢:患者取半臥位或坐位,避免高枕以有效開放氣道,保持呼吸道通暢。指導患者有效咳嗽排痰,可間斷取下面罩,給予霧化吸入,給予叩背或排痰機應用,必要時機械吸痰以清除口咽部分泌物和刺激咳嗽。同時應調節呼吸機濕化罐溫度,加強濕化。
⑷呼吸機工作參數的調節:使用時注意通氣參數的初始化和適應性調節,先從較低的吸氣壓力開始,當患者逐漸適應后,需要逐漸增加壓力,以保證輔助通氣的效果。在整個護理過程中根據患者病情的變化隨時調整呼吸機工作參數,經過以上措施,多數患者能接受并配合無創機械通氣治療,取得了較好療效。
⑸防止漏氣及面部皮膚壓迫性損傷:選用大小、型號與患者面部特征相配的面罩,調整合適的固定張力,使之佩戴舒適,漏氣量最小??砷g歇松開面罩讓患者休息或輪換使用不同類型的面罩以免同一部位長時間受壓,也可在鼻梁處貼保護膜以減輕壓迫感和避免皮損。
⑹防止發生吸入性肺炎和窒息:無創通氣應避免飽餐后使用,適當的頭高位或半臥位,并囑患者用鼻呼吸,床旁備好負壓吸引器及氣管插管用物,防止發生吸入性肺炎和窒息。
⑺預防感染:對長時間應用呼吸機的患者,應加強口腔護理,呼吸機管道、口鼻面罩及排氣閥每日更換消毒,空氣過濾網每次使用前檢查并定期更換,防止因應用呼吸機而引起口腔和肺部感染。
結 果
32例患者中有27例患者經系統化護理后病情明顯減輕,僅3例因痰液阻塞氣道嚴重改為有創機械通氣,2例死亡。出現腹脹4例,面部皮膚及鼻梁充血3例,咽干5例,未出現其他嚴重并發癥。
討 論
無創通氣較有創通氣而言,實施過程中安全性高,從而導致護理人員在認識上有偏差,因而在病情觀察方面做得不是很到位,但是如果在使用過程中面罩漏氣或因病情觀察不到位而未及時調整參數則會影響通氣療效。為避免上述問題,我們在護理過程中特別強調加強心理護理、呼吸機通氣參數的初始化和適應性調節、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發生吸入性肺炎和窒息、預防感染、防止漏氣及面部皮膚壓傷等護理措施,可以有效避免呼吸機相關并發癥,達到較好的通氣療效。通過系統化護理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安全性高,縮短了患者住院時間,降低氣管插管率及死亡率,節省醫療費用,患者容易接受。
參考文獻
1 王辰.呼吸病學[M].北京: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7:61-62,134-135.
2 陸海英,楊凌麟,董桂英.雙水平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醫刊,2009,36(20).
3 俞森洋.無創性正壓通氣在治療急性呼吸衰竭中的研究狀況和評價[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3,26(2):113-114.
4 李振華.無創傷通氣在急診科應用[J].中國急救醫學雜志,2000,20(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