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對開窗術治療頜骨囊腫進行探討和完善。方法:對9例利用開窗術治療頜骨囊腫的過程和結果進行總結,特別是病情異常時的處理,分析術式選擇原因和優缺點。結果:9例患者均取得預期療效,至今未追蹤到復發病例,豐富了對于病情異常患者的頜骨囊腫的手術方法。結論:開窗術治療頜骨囊腫是傳統術式的很好的補充。
關鍵詞 開窗術 頜骨囊腫
頜骨囊腫是口腔科常見疾病,根據組織來源和發病部位的不同,分為牙源性頜骨囊腫和非牙源性頜骨囊腫。牙源性頜骨囊腫包括根端囊腫、始基囊腫、含牙囊腫和角化囊腫,非牙源性頜骨囊腫包括面裂囊腫、血外滲性囊腫和動脈瘤樣骨囊腫。頜骨囊腫的診斷不難,根據病史及臨床表現、穿刺液鏡檢、X線片等相結合,比較容易明確診斷。但是頜骨囊腫的手術方法比較單一,臨床常用翻瓣囊腫摘除術。有些患者常因各種原因無法施行手術,比如年齡過小、不愿接受全麻、不愿接受面部切口、囊腫過大可能造成骨折、全身系統性疾病限制等等,這些問題使臨床醫生難于解決。根據治療需要,采用開窗術治療頜骨囊腫,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上述問題,并取得了滿意的療效。開窗術也稱Partsch氏手術或Partsch Ⅰ氏手術。現將應用開窗術治療頜骨囊腫的情況和體會進行報告和分析。
資料與方法
近期行開窗術的患者9例,主要針對牙源性頜骨囊腫,其中男2例、女7例;年齡7~61歲,平均年齡29.6歲;根端囊腫2例、含牙囊腫4例、角化囊腫3例;上頜切牙區1例、上頜尖牙區3例、下頜前磨牙區1例、下頜角及第三磨牙區4例;不接受翻瓣摘除術式的原因分別為囊腫過大而可能造成醫源性骨折5例,不能接受面部切口4例,年齡小6例,擔心摘除術影響頜骨發育2例,不愿全麻手術3例,全身系統性疾病影響手術3例,部分患者存在多個原因。
治療方法:①口內切口和開窗:在門診處置室條件下,常規消毒,以2%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潤或阻滯麻醉,以小圓刀在口內牙槽嵴頂或囊腫明顯膨隆處做梯形或“H”形小切口。掀黏骨膜瓣,多數囊腫表面骨壁已經吸收,掀黏骨膜瓣后囊壁外露,若無明顯骨壁殘缺,應以骨鑿去除膨隆骨板,盡量保持牙槽嵴高度,去除銳利骨邊緣,將游離黏骨膜瓣反折入囊腔內,然后根據囊腔深淺、表面軟組織厚薄及出血情況做或不做縫合。如此既完成開窗,窗口大小適中,一般直徑不應<1cm,亦不應>3cm。常規切取開窗處部分囊壁送病理檢查,明確診斷。②沖洗和填塞:頜骨囊腫囊腔內一般為黃色或黃綠色囊液,術中可能混雜血液,鏡下可見膽固醇結晶。注意開窗后,不要搔刮囊腔,只用吸引器或干棉球吸凈囊液(可留部分送檢),用生理鹽水或抗生素溶液(如慶大霉素等)沖洗囊腔,沖洗后仔細觀察囊腔,若無出血、無結節,即可用碘仿油紗條填塞囊腔,填塞量要適中,不宜過松或過緊。若填塞過松,大量食物殘渣及口腔液體于囊強內潴留,利于細菌繁殖,增加感染機會。若填塞過緊,則形成人為張力,阻礙囊腔自行縮小,減慢治療速度,影響治療效果。③換藥:術后每10~15天復診1次,給予常規換藥。即取出囊腔內填塞油紗條,觀察滲出多少、有無感染,如無明顯滲出和感染,沖洗囊腔后重新以碘仿油紗條適當填塞即可。如有明顯感染體征,甚至局部明顯紅腫,除了用抗生素溶液沖洗囊腔外,必要時給予全身用藥,抗感染、對癥治療。伴隨囊腔逐漸減小,每次換藥逐漸減少碘仿油紗條填塞量,直至縮小到無法填塞,囊腫自行消失。個別不能自行完全消失者,可于囊強明顯縮小后二期行囊腔刮除術。
結 果
9例患者術后病理診斷與臨床診斷完全相符。病程6~26個月,平均病程11.5個月。其中8例囊腔完全消失,1例于囊腔明顯減小后二期行囊腔刮除術。9例患者均取得預期療效,至今未追蹤到復發病例。其中病程期間有2例發生局部感染,經過上述對癥處置,感染得到控制,未影響病程。
討 論
頜骨囊腫3個生長因素為:囊壁上皮生長;囊液壓力性膨脹和囊壁近側骨質吸收。開窗術首先使囊腔內壓力消失,破壞其生長的第二個因素,其次是影響囊壁上皮生長,消除壓力性骨吸收,破壞第一和第三個生長因素,這是開窗術的理論可行性。由于頜骨囊腫好發于不同年齡人群,兒童和青壯年患者對美觀的要求普遍較高,翻瓣囊腫摘除術可能影響面部骨骼發育,或于面部留下疤痕,開窗術可以彌補這些不足,所以患者更容易接受。另外,年齡較小的患者,不能在局麻下配合手術,不愿接受全麻和口外切口;年齡大、全身情況差、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系統疾病這些因素都影響翻瓣囊腫摘除術施行;囊腫過大,可能造成病理性或醫源性骨折等等情況都適合于開窗術。
開窗術的優點有:術式較簡單,門診即可施行,術者易于掌握;窗口小,僅做口內切口,患者易于接受;保留受累牙齒,對頜骨發育的影響小;復發率低;保護鄰近結構,減少術后并發癥;手術費用低廉。缺點是病程較長,復診次數多。
需要注意的是,術后應定期復查X線片,觀察囊腫縮小和骨骼再生情況。特別是角化囊腫,有癌變的報道,若發現有結節增生或潰瘍,應行活檢,此9例患者無此類現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