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疾病預防控制 市場經濟
現階段是市場經濟發展和人類各種需求發展的統一。社會發展到今天,人類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隨之不斷增強,廣大人民群眾對公共衛生服務的需求也提高,基層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疾病預防控制工作也在經歷改革和挑戰。筆者認為,面對基層現實,轉變思想觀念,立足本級實際,抓住工作機遇,更新觀察視角,主動適應不斷發展的形勢,是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發展的關鍵。結合多年來工作實際,對市縣基層疾病預防控制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探討。
當前的形勢
社會形勢急速變革:我國的社會經濟形勢已經經歷了3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變革和重大性轉折,經濟模式已經徹底地由建國初期的計劃經濟轉為現階段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人們的物質文化和精神需求的不斷增強,隨之而來的對各類公共衛生服務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這就要求公共衛生服務不僅在硬件上提高質量,而且要求在服務的軟件方面提高質量。目前基層疾病預防控制的大部分衛生資源均來自國家、省及地方配套公共衛生經費的統一配置和調撥,對于縣以下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現實面對不斷減少的有償服務比例,基層衛生醫療機構的資源配置模式并未完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社會的有序建立與發展,這不僅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大幅度地提高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更多地要求各種社會衛生資源通過市場經濟和人類需求進行必要地合理的調整。因此,縣以下基層疾病預防控制工作也必須在有利于現代社會生產力發展,針對現代社會現狀和市場體制在發展變革過程中不斷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機遇,更要注重有利于廣大人民群眾各種需求的基礎上,結合當前全面實施“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轉變基本服務職能,挖掘服務內涵,擴大公共衛生服務范圍,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效能,更要注重最大限度地滿足全社會對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不同需求。
經費投入的相對不足:現階段隨著臨床儀器設備經費、工作經費的大規模投入,政府財政體制的變革,由于客觀或主觀原因導致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經費投入數量和比例相對不足,此狀況與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在社會醫療活動和整體衛生工作中所處的戰略地位產生了相對的不適應性,縣以下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力度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同時,近年來出現傳統傳染病發病回升、新型傳染病發病率升高以及各種新發傳染病的出現等現象,各類非傳染性疾病也相繼納入疾病預防控制工作中進行管理,對縣以下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提出了新挑戰,勢必形成一對明顯的供需矛盾。因此,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更應該積極當好領導參謀,必須根據客觀情況和客觀實際,迎難而上,據理力爭,“變困難為責任,以挑戰為動力”,建議各級衛生行政部門督促各醫療機構保證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經費及時到位,落實項目工作,明確工作目標,在原有各類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基礎上,要不斷增加公共服務項目,強化服務理念,提高綜合服務能力,增強特有的服務效能,樹立自身服務形象,豐富服務內涵,加大內部補償投入。
工作難度的日益加大:在國民經濟日益發展,人口流動與商品流通日益增加,人們需求意識大增強的形勢下,某些疾病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也在逐漸增加,主要表現在某些食物中毒及部分腸道傳染病的復燃,罕見不明原因新發傳染病的出現,改革開放隨之而來的部分性傳播疾病發病范圍的擴大,特別是各類非傳染性疾病也相繼納入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均導致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服務范圍逐漸擴大,服務難度相對逐漸加大,服務對象也逐漸變得更加復雜。同時,隨著廣大人民群眾各類知識結構與水平的不斷更新和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健康的需求的要求,已經從單一的基本醫療向集預防、醫療保健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逐步轉化,多形式、多層次的公眾需求向縣以下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使得以往的“預防為主”的基本衛生工作方針成為必然。基層現實情況要求疾病預防控制工作不能僅僅停留在單一思維的層面上,而必須結合運用社會、經濟等各種杠桿,以確保基層疾病預防控制項工作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
工作的主導策略
轉變工作思維模式:要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求,就要積極應對現代模式與傳統觀念的挑戰,積極應對政治、文化、經濟、思想等領域的變化,勇于對傳統工作模式、管理體制進行突破和改革。因此,進行縣以下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改革,即要充分認識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環境下,疾病預防控制工作不能只局限于預防治療、教育培訓、疾病監測等,更重要的是根據新形勢下人民需求和經濟的運行規律的內涵,引導疾病預防控制工作人員增強社會意識、經濟意識、競爭意識和服務意識,依靠自身的專業知識和創新意識,做好本單位和本部門現有的人力、財力、物力和資源等綜合協調利用,積極開拓創新新的檢測項目和監控項目,比如:設立規范的傳染性疾病、慢性病、精神病門診,建立各種特殊傳染病、慢性病、精神病登記、統計制度,開展各種傳染病快速確診檢測項目等,使自身的工作效能進一步提高,不斷地將新方法、新措施、新手段應用于重點部門、基層特色科室和各類疾病患者。當然,適應我國發展的需要,不能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推向市場。不能僅僅片面地強調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新要求,使疾病預防控制工作走入市場化、商業化和功利化的“怪圈”,從而違背“公平醫療、全民健康、服務大眾”等辦醫原則,而忽視社會道德、社會效益等,導致“大衛生觀”的錯位。因此,在主動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前提下,疾病預防控制工作人員應以積極的工作態度,立足預防為主、保障健康的主旋律,將經濟運行客觀規律等應用到疾病預防控制工作領域中。
增加相應資源配置:科學決策在任何時期都是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的根本動力,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目標、方法、步驟、措施及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等,是公共衛生服務領域科學決策的一種具體反映。恰當地評價各單位和部門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優化知識結構,合理分配人力,對有限的公共衛生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積極協調共用公共衛生設備與設施,為廣大公眾和社會大衛生時代的提供更加優秀的服務,從而更好地發揮疾病預防控制工作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在人力、物力、財力和信息等資源的配置和分配中,以現階段社會發展需要和社會公眾需求為導向,提高工作效能,搞活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更好地體現現代社會高速發展的優勢和特點。近幾年來,國家、省、市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都通過不同渠道加大了人才、設備、檢測能力等各方面的配置,并且科學有序的深入開展傳染病和非傳染性疾病的防制及相關科學研究,在某些領域領先于臨床方面;而處于第一線的縣、鄉及村級疾病預防控制工作者大多工資、經費難以保障,很難全身心投入到傳染病疫情管理工作中去,這需要各級政府部門統籌考慮,及時盡快解決以確保相關工作的順利進行。
發揮自身專業優勢:任何市場都是競爭的戰場,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欲在專業競爭、醫療機構競爭中取得效果,必須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①人才優勢是基礎,負責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機構是技術人員高度集中的單位,充分發揮專業技術骨干的業務專長,把具有較高理論知識、科研教學能力、專業技術技能、管理協調能力的各種層次人員設置在適當的工作崗位,努力為之創造科研教學、日常工作和繼續教育的良好環境,重用具有較強綜合能力的高能力、高層次、高水平人才,是搞好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關鍵。②技術優勢和設備優勢是支撐,疾病控制機構是實施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法定單位,工作內容涉及傳染病、慢性病、精神病預防、監測、考核項目的統一、分析和上報等。同時,統一分配、控制和監管著本級涉及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各種先進的檢測儀器,并為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提供準確、可靠而科學的各類客觀數據,為開發傳染病、慢性病、精神病管理工作的新項目新領域新技術提供一定的建議、經驗等,從而為傳染病、慢性病、精神病管理的科研工作提供準確、可靠而直觀的各類科學依據,是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向前發展的重要部門之一。③信息優勢是活力,現代社會進步和現代醫學發展信息是重要媒介,而有效、快速、準確地傳遞和反饋各種傳染病、慢性病、精神病管理信息,對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正常開展、技術創新等均十分重要。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有自下而上完整的機構設置,共同實施分級管理;同時,各級各類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與各類公眾、基層相關科室和部門都存在一定的橫向聯系,與地方政府、衛生行政部門、醫療機構等部門存在必然的縱向聯系。在長期的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實踐中,與之建立了穩固而特殊的工作管理和深厚感情,各類疾控信息的傳遞、反饋和應用等都形成了良性的溝通環境,這將更加有利于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良性發展。
拓展服務領域:近幾年來,各級各類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在開展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具體實踐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增強服務能力,拓展公共服務領域,提高服務效能,為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帶來了強大的生機和活力。然而,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需求,要解決現階段本機構、本部門面臨的各種現實困難,如果完全依賴舊的管理模式很難。因此,不同的單位和部門要開拓新業務、新項目,擴大服務領域,引進各種新技術,積極地拓展各種新病種的預防、診斷、檢測和監控能力,是對各級各類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機制的根本性變革,是管理指導服務效能的轉折,這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期現代社會發展的新產物。
利用政策支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模式下,在國家各種傳染病、慢性病、精神病等防治法律和政策相繼實施的大環境下,疾病預防控制工作依然屬于完全的公益性福利事業,服務范圍更廣,涉及社會因素更多,人員流動性擴大,人員情況更加復雜,因此,各級各類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如果要在疾病預防控制管理工作上取得好實績高效能和大突破,必須取得當地政府部門和各級領導的全力支持,必須爭取各類公眾和相關基層單位的共同參與和配合,才能取得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主動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需要,必須向各級領導匯報現實工作,積極爭取社會各界支持,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加強與基層單位和公眾的聯系,爭取不同渠道的經費支持和人脈支持,充分利用衛生部、財政部、國家人口計生委聯合印發《關于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的意見》的契機,減少工作壓力,消除工作阻力,增強全社會意識,擴大公共衛生服務范圍,緊跟新時代步伐,努力開創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發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