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圍產醫學的不斷發展及社會因素的介入,臨床上剖宮產率逐年增加,而寒戰是剖宮產術后常見的并發癥,為盡快解除術后寒戰癥狀,減輕患者的痛苦,采用艾灸大椎穴治療剖宮產術后寒戰,效果滿意。
關鍵詞 剖宮產術后 寒戰反應 艾炙 大椎穴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的剖宮產率達20%左右,90年代中期開始快速攀升,90年代末國內大城市醫院的剖宮產率已達到30%~40%[1],目前大多數城市醫院報道的剖宮產率在40%~60%,甚至達70%~80%[2]。而寒戰是剖宮產術后常見的并發癥,其發生率可達21%~87%[3],寒戰使機體耗氧量增加易造成腦及心臟等重要器官缺氧,增加心臟負荷,容易發生出血、低氧血癥,影響傷口愈合,目前其發生機制尚未完全清楚,近年來采用艾灸大椎穴治療該反應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8年9月~2009年9月收治剖宮產術后寒戰患者86例,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44例和對照組42例,全部病例均無心血管疾病及其他合并癥,術式均為改良式腹膜外剖宮產術,麻醉方式均為持續硬膜外麻醉,兩組資料在孕齡、年齡、體重、手術時間、出血量、胎兒大小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剖宮產術后寒戰是指患者術后出現不隨意的肌肉收縮,體溫下降,尤其是四肢皮溫下降明顯,造成機體耗氧量增加,呼吸、循環系統負擔增大的一組臨床癥候群,是體溫調節中樞對周圍丟失的熱量和溫度梯度增加的代償反應[4]。按照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分級標準對術后寒戰進行分級,雙上肢有輕度肌肉顫動為I級寒戰,四肢及全身肌肉均有顫動為Ⅱ級寒戰。
治療方法:①對照組:按無菌技術操作要求,肌肉注射非那根25mg。②實驗組:患者取側臥位,充分暴露大椎穴,選取穴位,大椎穴在C7與T1棘突之間,若患者該部位皮膚有感染、腫瘤、出血等情況,禁止施灸。施灸方法:操作者手持艾條點燃一端后,對準穴位,距皮膚2~3cm施灸,操作時采用溫和、雀啄、回旋灸法交替使用,直到患者局部皮膚出現紅暈,溫熱而無灼痛感為度,隨時彈去艾灰于彎盆內,持續施灸15~30分鐘。熄滅艾火,投入小口瓶內,用紗布清潔局部皮膚。
療效判斷標準:治療開始后每5分鐘觀察評估1次,直至寒戰完全停止。①顯效:時間≤15分鐘寒戰停止;②有效:時間16~30分鐘寒戰停止;③無效:時間>30分鐘寒戰未見緩解。
統計方法:兩組治療效果采用X2檢驗。
結 果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實驗組療效高于對照組(P<0.01),艾灸大椎穴治療剖宮產術后寒戰反應療效好。
討 論
剖宮產術后寒戰發生機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還不能確定哪一種是誘發寒戰的確切因素,但各種誘因都與麻醉后寒戰有一定的相關性,如術中低溫、術中致熱原作用、血液和體液的喪失、麻醉后體溫的重新分布等等。與非孕期相比,孕產婦由于其生理變化較大,代償功能相對較差,麻醉后易發生寒戰,這對心肺負擔已顯著增加的產婦非常不利。
中醫認為,寒戰反應是由于毒邪入侵,損傷正氣,風邪乘虛而入,正邪相搏所致。艾灸是借艾火的溫熱刺激和艾絨的氣味芳香及藥理功能,通過經絡傳導來達到治療目的。中醫大椎穴是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相交會最集中的地方。《針灸甲乙經》即言大椎為“三陽督脈之會”。故大椎內可通行督脈,外可流走于三陽,除能調節本經經氣外,還可以調節六陽經經氣,瀉之可清瀉諸陽經之邪熱盛實、通督解痙;補之可壯全身之陽、固衛安營。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艾灸可以興奮中樞神經,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提高機體免疫力。艾灸大椎穴通過經絡傳導起到溫經通絡、凋理氣血、祛濕除寒、協調陰陽的作用,從而縮短寒戰過程,達到治療目的。因此,當發生寒戰反應后,艾灸大椎穴,可迅速減輕癥狀,縮短反應過程。該方法經濟簡便,取穴方便、安全可靠、效果良好,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黃醒華.剖宮產術的思考[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3,19(7):385-388.
2 曹澤毅,主編.中華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926.
3 殷英杰.靜脈注人哌替啶制止硬膜外剖腹產產婦的寒戰[J].國外醫學·麻醉學與復蘇分冊,1989,10:189-190.
4 王宏梗,林群,楊錫馨,等.預先肌注曲馬朵對硬膜外麻醉后病人寒戰的影響.臨床麻醉學雜志,2001,17(7):376-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