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2型糖尿病并腦梗死的臨床特點及治療方法與結果。方法:觀察2型糖尿病并腦梗死(觀察組)與單純2型糖尿病患者(對照組)的臨床資料,同時對觀察組采用綜合治療。結果:兩組在是否合并高血壓病、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等特點的比較中,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血漿中甘油三脂、膽固醇升高者較對照組增多(P<0.05),而HDL、LDL等異常情況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經過治療后,觀察組110例顯效率60.9%,病死率7.3%,顯示了良好的效果。結論:2型糖尿病并腦梗死的臨床重要特點為甘油三酯和膽固醇異常,綜合治療可提高顯效率。
關鍵詞 2型糖尿病 腦梗死 膽固醇 甘油三酯
2型糖尿病已被公認是引起腦梗死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1]。近年來,隨著糖尿病發病率的不斷增多,2型糖尿病并腦梗死也越來越多。目前,臨床上針對糖尿病合并腦梗死的治療主要以血糖的控制與監測,控制血壓,糖尿病急性代謝紊亂的預防,控制感染和改善微循環的方法為主[2]。2009年2月~2011年2月收治2型糖尿病并腦梗死患者40例,收集整理臨床資料,并與單純2型糖尿病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對比,以探討其發病特點與治療效果。
資料與方法
2009年2月~2011年2月收治2型糖尿病并腦梗死患者110例,作為觀察組,其中男70例,女40例,年齡32~92歲,平均年齡55.7歲。血糖范圍9~25mmol/L,平均14.3±3.1mmol/L。所有患者按照1995年制定的神經病學診斷要點,經神經內科醫師診斷并經頭顱CT掃描證實[3]。同期選擇110例單純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對照組。兩組一般資料情況對比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觀察項目:觀察兩組的年齡、性別、既往史、住院后48小時內血漿總膽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
治療方法:觀察組按腦梗死類型及發病時間采用不同的治療方式。予以吸氧,控制血壓,改善微循環,抗凝以及改善腦代謝,保護腦功能,糾正酸堿失衡和水電解質紊亂等。
統計學處理:兩組常規資料采用X2檢驗,各種檢驗值的比較采用t檢驗。實驗數據采取(X±S)。所有檢驗均采用雙尾制,P<0.05時認為有顯著性差異。統計軟件為SPSS10.0版。
結 果
臨床特點:兩組在是否合并高血壓病、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等特點的比較中,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血漿中甘油三酯、膽固醇升高者較對照組增多(P<0.05),而HDL、LDL等異常情況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治療結果:評價標準參照第二次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評價標準,分為基本痊愈、明顯進步、進步、無變化、惡化、死亡6種[4]。觀察組110例中有痊愈與明顯進步67例,進步30例,無變化及惡化15例,死亡8例,顯效率60.9%,病死率7.3%。
討 論
2型糖尿病是一種終身性疾病,易并發心臟、血管、腎臟、視網膜及神經系統等病變,對人類的生命和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糖尿病并發腦梗死是糖尿病腦血管并發癥的一種,其發病后癥狀重、預后差、死亡率高,給社會和家庭帶來的沉重影響己越來越引起學者的關注。由于梗死多為中小動脈梗死所致,初期臨床癥狀往往較輕,可只表現為記憶力減退[5]。糖尿病合并腦梗死的主要原因與糖尿病人發生動脈粥樣硬化有關。各種危險因素例如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高胰島素血癥、肥胖等,最終都會損傷動脈內膜,而粥樣斑塊的形成是動脈對內膜損傷的反映[6]。本文結果顯示,兩組在是否合并高血壓病、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等特點的比較中,均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組血漿中甘油三酯、膽固醇升高較對照組增多(P<0.05),而HDL、LDL等異常情況兩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表明甘油三酯、膽固醇的變化可作為判定糖尿病并發腦梗死的重要標志。糖尿病并發腦梗死的一般治療包括臥床休息,加強護理,防止各種并發癥,注意維持營養及電解質平衡,危重患者應及時進行生命體征監護。可適當應用胰島素,所以對于腦水腫面積較大的患者,應積極治療腦水腫[7]。本文結果顯示,經過治療后,觀察組110例顯效率60.9%,病死率7.3%,顯示了良好的效果。
總之,2型糖尿病并腦梗死的臨床重要特點為甘油三酯和膽固醇異常,綜合治療可提高顯效率。
參考文獻
1 劉紅,夏寧,鄧宏明,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并發癥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3,11:292-294.
2 桑舉陽,寧為民.糖尿病并發腦梗死臨床特點分析[J].社區醫學雜志,2004,2(4):20.
3 張秀彬,李俐樂.糖尿病合并急性腦血管病41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0,7(2):424.
4 齊令吾.老年糖尿病再發腦梗死38例分析[J].遼寧實用糖尿病雜志,2009,10(2):47.
5 鄧宏明,劉紅,潘海林.糖尿病合并腦梗死的多因素分析[J].臨床內科雜志,2009,20(3):132.
6 侯熙德.腦梗死的病理生理和治療的新進展[J].臨床精神病學雜志,2010,5(1):1-4.
7 Bamford J,Sandercock E,Dennis M,et al.Classification and natural history of clinically identifiable subtyp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J].Lancet,2011,3(37):1521-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