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手足口病的護理方法。方法:對308例手足口病患兒進行針對性護理。結果:采取相應護理措施達到預期效果。結論:掌握手足口病的護理要點,盡可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降低死亡率并控制疫情的擴散。
關鍵詞 手足口病 護理
手足口病是由柯薩奇A16和E71型病毒引起的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特征的傳染病,主要發生于3歲以下兒童,以夏秋季常見,可通過口、手、空氣飛沫、污染的水源等多種途徑傳播。該病多預后良好,少見并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腦水腫、心肌炎等。2010年5月~2011年5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兒308例,均采以抗病毒,補充維生素及支持對癥治療,療效顯著。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308例患兒中,男207例,年齡6個月~3歲;女101例,年齡8個月~2.5歲。臨床表現為手、足、口腔、肛周出現丘疹、皰疹。手足部皮疹多分布在手心、足底。口腔黏膜皰疹主要見于舌及兩頰部,臀部皮疹發生在肛周、骶尾部。均予以抗病毒補充維生素及支持對癥治療,患兒均治愈出院。
護 理
密切監測生命體征:體溫低熱無需特殊處理,可多喂水。體溫持續>38℃者,可予以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防止小兒高熱驚厥。持續高熱者還應嚴密觀察四肢末梢循環情況,如出現四肢冰涼,多為重癥傾向,應及時報告醫生。
口腔護理及皮膚護理:保持口腔清潔,預防口腔繼發感染。每次進餐后用溫水漱口,局部潰瘍者以西瓜箱噴劑涂抹口腔。保持床單位整潔、干燥。穿棉質、柔軟、寬松的衣服。修剪指甲,防止抓破皮疹而引起感染。
飲食護理: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營養豐富、無刺激性、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如牛奶、雞蛋羹、粥等,年長兒亦可進食軟食。食物溫度不宜過熱,以免加重潰瘍面疼痛。
危重患兒的觀察及護理:①神經系統:如患兒出頭痛、嘔吐、抽搐、嗜睡、昏迷等神經系統癥狀,立即側臥位或頭偏向一側,觀察嘔吐物的性質、量、顏色,防止窒息的發生。立即給予20%甘露醇3~5ml/kg降低顱內壓。觀察患兒有無尿潴留發生,必要時導尿。②心肺衰竭:如患兒突然出現呼吸急促、面色蒼白、心率增快等,護士應立即給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建立靜脈通道,監測呼吸、心率、血壓、SpO2。立即通知醫生做好氣管插管的準備,必要時使用正壓機械通氣,隨時進行血氣分析檢測。
心理護理:由于手、足、口病腔皰疹的疼痛刺激,患兒易產生緊張、恐懼心理,常表現為哭鬧不安,不能接受治療。因此,護士要用溫和的態度愛護、體貼患兒,取得患兒信任,消除陌生感,對于不配合治療的患兒,通過鼓勵、玩耍,緩解患兒的緊張情緒,減少哭鬧,保證患兒充足的休息與睡眠。同時向家長講解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知識和防病知識,以減輕家長和患兒的恐懼心理。
消毒隔離:在暴發流行期間,固定病區收治患兒,病室保持空氣流通,溫度適宜,每日用500mg/L的有效氯溶液拖地,和擦試患兒所接觸的物品,被褥日光照射6小時以上,限制陪護及探視人員。患兒的用具、嘔吐物、排泄物等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處理。護理不同患兒后,應認真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劑消毒,患兒出院后嚴格進行終末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