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觀察痛點揚刺法治療肩周炎的療效。方法:收集50例肩周炎患者,痛點揚刺法進行治療。結果:50例中,痊愈32例(64%),顯效13例(26%),有效3例(6%),無效2例(4%),總有效率96%。結論:痛點揚刺法治療肩周炎方法簡便,療效滿意。
關鍵詞 痛點 揚刺法 肩凝癥
肩關節周圍炎,又稱肩凝癥,簡稱肩周炎。是發生肩關節及其周圍肌肉、關節囊、肌腱等關節周圍軟組織的一種范圍較廣的慢性無菌性炎癥病變。臨床上以長期肩痛、肩關節活動障礙為特征。好發于50歲左右的女性,有自愈傾向,但病程較長,有時可累及雙肩。肩周炎為康復科常見病、多發病、針刺治療,具有可靠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齡45~74歲。平均年齡51歲,病程3個月~2年。患者的主要癥狀:肩部疼痛,在活動時加劇,肩關節功能受限;在肩峰下滑囊,肱二頭長頭肌腱或結節溝、喙突、小圓肌止點處、崗上肌止點處、肩胛下肌止點處有壓痛;上肢外展、上舉、外旋、后伸等功能障礙;肩關節X線片,一般片示未見異常,或有時可見崗上肌腱鈣化、骨質稀疏等病變。
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①肩部早期疼痛明顯,疼痛范圍較廣泛,多呈持續性疼痛,夜間為甚,影響睡眠;②肩部壓痛明顯,包括喙突、肩峰下結間溝處、三角肌止點、崗上肌止點等處;③上肢上舉、外展、后伸、旋轉等功能受限;④X線檢查多未見異常;⑤排除頸椎病及其他引起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礙的疾患。
治療方法:①壓痛點:喙突、(肱二頭肌腱短頭附著處)、結間溝、(肱二頭長頭肌腱處)、崗上肌止點處、(肱骨大結節最上面)、小圓肌止點(肱骨大結節下面)。②揚刺法:常規皮膚消毒,用0.35mm×40mm規格毫針快速刺入以上壓痛點。揚刺法刺入后,用毫針左、右、上、下刮撥,然后捻轉瀉法。以松解黏連,疏通經絡。每次留針30分鐘,每10次1療程。
結 果
療效觀察: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①痊愈:疼痛完全消失,肩關節向各個方向活動自如計32例(64%);②顯效:肩部疼痛明顯減輕,肩關節活動稍受限計13例(26%);③有效:肩部疼痛減輕,活動還是受限計3例(6%);④無效:疼痛未覺減輕,肩關節活動無改善計2例(4%),總有效率96%。
討 論
中醫學認為本病發生在肩部經脈和經筋,正氣不足,營衛之氣、精液漸虛。若感受風寒濕邪侵襲,或勞傷,使經絡不通,氣血淤滯。出現肩部疼痛(淤證),以后發展為肩關節功能障礙,甚至三角肌萎縮(萎證)。此病有自愈性。針刺對早期肩周炎治療。治療效果較好。后期,因組織黏連,肌肉萎縮,治療療程較長,患者較痛苦,效果較差。中醫針灸學里,就有以“痛為腧”治療疾病作用[1]。西醫學認為肩周炎發病的關鍵部位是肱二頭肌短頭的附著點喙突處、肩胛下肌在小結節止點處、小圓肌的止點、肱二頭肌長頭經過結節間溝處[2],這些關鍵點處有明顯壓痛,故在此處針刺,效果理想。并且較針刀治療安全。風險小,效果不遜色于針刀。同時結合針灸學里的揚刺法,《靈樞·官針》曰:“揚刺者,正內一,傍內而浮之,以治寒氣之博大者也”。即治療寒氣淺而面積較大的痹證[3]。兩者結合,可起到疏通黏連,調整經絡之功[4],所以取得較好效果。
參考文獻
1 楊甲三,曹一鳴.腧穴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4.
2 吳緒平,張天民.針刀治療肩部疾病.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9:109.
3 敖清田,等,譯.黃帝內經.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160.
4 李鼎,孫申田.經絡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