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口腔內組織缺損患者頰脂墊瓣修復后的療效。方法:對30例腫瘤切除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口腔內組織缺損進行頰脂墊修復,觀察其術后結構和功能恢復情況,對該方法的優缺點和療效進行分析。結果:30例病例中修復后痊愈無并發癥29例,無功能不良,1例修復后出現感染壞死并伴有部分功能障礙。結論:頰脂墊瓣對鄰近口腔內組織缺損具有較好的修復功能。
關鍵詞 口腔組織缺損 頰脂墊瓣 修復
2008年以來對30例口腔腫瘤切除術后患者行頰脂墊瓣修復術,觀察缺損部位術后結構和功能的恢復情況,現分析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5月腫瘤切除術后造成不同程度口腔內組織缺損的3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24~59歲,其中男14例,女16例。其中鱗癌13例,黏液表皮樣癌8例,多型性腺瘤6例,腺樣囊性癌3例;腫瘤原發部位:翼頜韌帶區6例;頰部7例;磨牙后墊區6例;軟腭區7例,硬腭及上頜結節區4例。缺損范圍3.5mm×2.5mm~6.1mm×5.2mm。
手術方法:全麻狀態下,行腫瘤切除術,檢查確認頰脂墊未受損,再行頰脂墊修復術。根據缺損區與供區的距離可將術式分為兩種:①若缺損部位與頰脂墊距離較近,則分離頰使頰脂墊自然疝入創面;②若缺損部位與頰脂墊距離較遠,則可在磨牙后區的頰側作一切口將頰脂墊分離牽出,將其移轉到缺損區,在無張力的情況下,將頰脂墊展開,延長塑形,完全覆蓋缺損部位,無張力縫合,留線,碘仿紗條反包扎。根據缺損部位情況分別予以直接暴露、打包固定或留置微細硅膠管外接注射器提供負壓引流。
結 果
本組30例研究對象手術順利完成,1周后拆除包扎,可見頰脂墊表面微紅,輕度水腫,質地中等,無滲出。2周后頰脂墊仍然紅腫,表層出現淡黃色假膜。3周后,紅腫消退,創面略見縮小,頰脂墊表面逐漸上皮化。4周后,創面完全被上皮組織覆蓋,2個月后,頰脂墊瓣表面黏膜的色澤、光滑度及質地接近周圍健康口腔黏膜。其中29例頰脂墊瓣成活良好,1例出現局部感染壞死,并伴有部分功能障礙。
討 論
本研究采用移植后對人體面部影響較小的頰脂墊瓣對口腔內缺損組織進行修補,得到的較佳的臨床治療效果。Egyedi最先將其用于封閉口腔上頜竇瘺和口腔與鼻腔的洞穿[1]。后來Tideman又用覆蓋游離皮片的頰脂墊修復口腔內缺損,均取得了較大的成功。
頰脂墊解剖位置相對恒定,由許多單房的脂肪細胞小葉組成的,單房脂肪細胞小葉被結締組織形成的較寬的間隔分開,結締組織間隔呈放射狀,為島狀組織瓣,血運豐富,具有較強的抗感染能力和組織修復能力[2]。Tidemam通過血管造影證實頜內動脈的分支頰動脈和顳深動脈、顳淺動脈的分支面橫動脈及頜外動脈的分支三重血液同時供應頰脂墊瓣。頰脂墊作為一種特殊的脂肪組織,有著恒定的解剖部位,其內側與頰肌相連,外側與咬肌、下頜升支及顴弓毗鄰,前界位于腮腺導管穿過頰肌處,后方和上方位置不固定,可延伸至顳下區,下方止于磨牙后三角。其表面被包膜覆蓋,與周圍組織連接疏松,極易分離。頰脂墊臨近口內腔內組織,故很容易用在口腔內組織缺損修復,且操作方便,常可在同一切口或稍加分離即可獲得,減少了手術損傷,簡化了手術過程。
使用頰脂墊修復口腔內缺損具有如下優點:⑴頰脂墊抗感染及修復能力強,修補后成活率高,不易發生感染、壞死;⑵頰脂墊與受區毗鄰者,操作簡便,切口隱蔽美觀,并發癥少,容易被患者接受;⑶伴有骨缺損的創面亦可用頰脂墊瓣修復;⑷頰脂墊瓣為可犧牲組織,修補植后不會造成原供區的畸形,即使手術失敗亦無嚴重的后遺癥;⑸無需植皮,避免了原始皮瓣移植造成的不必要痛苦和供區皮膚功能障礙;⑹頰脂墊瓣修復口腔內組織缺損可與放療同時進行。而其不足之處:①對于創面較大頰脂墊瓣不足以覆蓋者無治療效果;②對于口腔內缺損部位與供區距離較遠者手術操作復雜,治療效果欠佳。
手術中要注意的問題:①分離頰脂墊瓣時應緊貼包膜,鈍性分離,避免破壞菲薄的包膜,避免破壞頰脂墊瓣內正常脂肪組織球及后方蒂部豐富的供養血管,如包膜破裂,脂肪外漏,則極易造成脂肪液化、感染甚至壞死,形成死腔。②不可過度延伸頰脂墊組織,以防形成術后瘢痕造成張口障礙。③松解瓣時注意充分減張,動作輕柔,不能粗暴牽拉損傷包膜。④盡量縮短手術時間,減少供區組織向缺損區組織轉移的時間間隔,縮短對頰脂墊瓣的損傷,移植時損傷越大,術后恢復越差。⑤受區創面必須止血徹底,以免發生術后積血、積液形成死腔,影響創面貼合,頰脂墊瓣要充分覆蓋創面,保證在無張力情況下縫合創口,表面以碘仿紗條打包固定,壓力適宜,使頰脂墊瓣與創面緊密相貼。
術后注意事項:①囑患者1周內進食流質,逐步過渡到軟食,普食,避免因過早進食硬物致瓣局部創傷及蒂部受壓,引起壞死。②術后3個月內,創面完全愈合前,避免過多口腔運動,以防牽拉等因素影響術后恢復情況。
頰脂墊修復術后的組織變化:29例痊愈者術后觀察1周內以成熟的脂肪組織為主,以后逐漸被膠原結蒂組織取代。術后2周,頰脂墊表層出現淡黃色假膜,成分為纖維滲出;術后3周,頰脂墊表面逐漸上皮化,鏡下見鱗狀上皮出現在頰脂墊的邊緣;術后4周,因頰脂墊被肉芽組織及表面的鱗狀上皮取代,創面縮小;術后2個月,頰脂墊完全被上皮組織覆蓋,頰脂墊瓣表面情況良好,創面基本愈合。進一步研究認為[3],對于新生上皮的鱗狀組織來源一般認為有3種可能性:①來源于周圍正常黏膜的爬行;②來源于口腔黏膜脫落上皮細胞的種植;③頰脂墊本身被膜的演變。本研究中,1例患者修復后出現壞死感染,并伴有部分口腔功能障礙,可能因缺損區與頰脂墊瓣距離較遠,分離過程造成頰脂墊瓣損傷或移植時間過長脂肪細胞吸收過多所致。
頰脂墊具有固定的解剖優勢、豐富的血液供應及取材方便、操作簡單、并發癥少等諸多優點,故對于發生在頰黏膜、上頜結節、上腭后部的缺損,效果非常滿意。在臨床上有其獨特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Egyedi P.Utilization of the buccal foot pad for closure of oro-antral and oro-nasal Communications.J Maxillofac,1977,5(4):24l-244.
2 Tideman H Use ofthe buccal fat pad as a pedicled graft.J 0ral Maxillo-fac Surg,1986,44(8):435-440.
3 樊立潔,陳關福,胡濟安.頰脂墊移植的組織學實驗研究.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00,10(2):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