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下肢靜脈血栓患者介入治療圍手術期的護理。方法:對下肢靜脈血栓患者的介入治療圍手術期的護理。結果:患者對護理很滿意,心情舒暢,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很快康復出院。結論:對患者實施整體護理對疾病的恢復起到積極作用。
關鍵詞 下肢深靜脈血栓 介入治療 護理
深靜脈血栓是指血液在深靜脈腔內不正常的凝結,阻塞靜脈管腔,導致靜脈回流障礙。全身的主干靜脈均可發生。尤其多見于下肢,且以左下肢多見(解剖因素)。臨床表現為下肢疼痛、腫脹、淺靜脈曲張。主要病因有血流瘀滯,靜脈壁的異常,凝血功能亢進。
臨床資料
2010年收治下肢靜脈血栓患者84例。以左下肢最為常見,共53例(63%)。其中男46例,女38例,男女比例為1.5:1;年齡>50歲47例,平均為48歲。其中行介入治療者68例,有12例為陳舊性血栓,臨床給予患肢足背靜脈輸液,癥狀改善;另有4例因年齡太大不能耐受手術,遂行保守治療。
典型病例
患者,女,58歲,以左下肢靜脈血栓收住,入院時自訴左下肢腫脹疼痛第4天。當天行下肢靜脈血管造影,顯示為左下肢深靜脈血栓。積極完善術前準備后,于入院第2天在局麻下行“下腔靜脈濾器釋放并置管溶栓術”。術后第3天患肢腫脹較前好轉,但未明顯改善,隨即對血管狹窄處行球囊擴張。繼續溶栓治療第5天患肢腫脹消退,同時造影未見血栓。
護 理
術前護理:①心理護理:由于患者肢體腫脹、疼痛、功能障礙,易出現焦慮和恐懼。護理人員應主動。熱情地向患者及其家屬解釋本病發生的原因、介入手術的優點及注意事項,關心患者,減輕患者的緊張,恐懼心理。必要時用成功的病例現身教育,以取得患者的合作,積極配合治療。②臥床休息:急性期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10~14天,避免床上過度活動,禁止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脫落。抬高患肢高于心臟平面20~30cm,以促進血液回流。③飲食指導:指導患者進低脂、含纖維素豐富、易消化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致腹壓增高,影響下肢血液回流。④觀察患肢的皮膚顏色、溫度、腫脹程度。
術前準備:備皮,行碘過敏試驗。術前訓練患者床上排便,以防術后不習慣床上排便引起尿潴留,術前2~3天近少渣飲食。
術后護理:①常規護理:觀察穿刺部位有無局部滲血或皮下血腫形成。觀察穿刺側肢體足背動脈搏動情況、皮膚顏色、溫度。詢問有無疼痛及感覺障礙。由于術后常在腹股溝留置導管及導管鞘,使患者產生不適感,護理人員應給解釋留置導管的作用及注意事項,關心體貼患者,使患者情緒穩定配合治療和護理。出血為下肢靜脈溶栓介入治療過程中的并發癥,一旦發生內臟出血,特別是顱內出血可以導致患者死亡,應高度重視。妥善固定導管,溶栓導管引出部位皮膚每日用0.5%碘伏消毒,并根據情況更換敷料,防止局部感染和菌血癥的發生。按醫囑執行導管內用藥,有條件者可每日行靜脈造影檢查調整導管的位置,以提高溶栓效果。當采取足背留置針靜脈推注尿激酶時,可根據栓塞部位扎止血帶,最常用的是在大腿、膝關節上、踝關節上方各扎一止血帶,目的是阻斷表淺靜脈,讓藥物通過深靜脈注入,以達到更好的溶栓效果,推注完畢后從肢體遠端起每間隔5分鐘依次去除止血帶。根據醫囑常規給予注射用低分子肝素鈣2500U或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1ml,每日2次皮下注射,間隔時間為12小時,注射部位最好選肚臍周圍。術后遵醫囑應用抗生素治療,保持穿刺點的清潔,密切監測體溫變化,預防感染發生。由于保留導管溶栓的患者需要絕對臥床休息,對于年齡較大和消瘦的患者,應定時給予翻身叩背,按摩長期受壓處皮膚,以防壓瘡發生。
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①肺動脈栓塞:觀察患者有無胸痛、呼吸困難等異常情況,如出現上述癥狀應立即囑患者平臥,給予高濃度氧氣吸入,避免深呼吸、咳嗽、劇烈翻動,并且立即報告醫師。②出血:應用抗凝療法治療期間,觀察有無牙齦出血、皮膚瘀斑、小便顏色改變、月經量過多等出血傾向,每日檢查凝血功能。③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最大的危害在于致命性肺栓塞,時由于栓子脫落堵塞肺動脈所致。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胸痛、咯血、咳嗽等癥狀。為預防肺栓塞的發生,可使用下腔靜脈濾器,并且在溶栓的過程中動作要輕柔,防止栓子脫落。未放置濾器的患者,術后應讓患者嚴格臥床;備好搶救器材;嚴格觀察病情變化,必要時監測心電圖與血氣分析。④濾器并發癥:下腔靜脈濾器置入術后可能發生濾器移位、血栓閉塞或穿孔。護理人員應了解濾器的型號,以便于對可能發生的并發癥進行判斷。⑤下腔靜脈堵塞:常發生在大量血栓脫落陷入濾器內而阻斷下腔靜脈血液時,患者則出現由一側下肢腫脹發展為兩側下肢腫脹。
健康教育:對既往有周圍血管疾病史的高?;颊?,應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避免血栓形成。指導患者避免久站、坐時雙膝交叉過久,休息時抬高患肢。術后、產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經常按摩肢體肌肉,以促進血液循環。告知患者腰帶不要過緊、勿穿吊襪和緊身衣褲,以免影響血液循環。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增加血管壁的彈性,如進行散步、抬腿、打拳等活動??刂骑嬍?,飲食宜清淡、易消化,戒煙、酒。要有自我保健意識,保持心情愉快。根據醫囑服用抗凝藥,預防血栓形成,告知患者用藥的注意事項及與食物的相互影響。定期復查,術后前4周,每周復查凝血酶原時間1次。每月復查1次多普勒超聲、腹部CT等,如出現下肢腫脹,皮膚顏色、溫度有異常情況,應及時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