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慢性結腸炎屬于祖國醫學的泄瀉和痢疾范疇。是一種常見、多發性的消化道疾病,本病病程長,易反復發作,纏綿不愈。本文通過對30例患者中醫藥治療的臨床觀察,確定了中醫治療慢性結腸炎的療效,并對觀察結果作以體會分析。
關鍵詞 中醫藥治療 慢性結腸炎 健脾益氣 溫化運濕
慢性結腸炎是一種常見、多發性疾病,祖國醫學是指急性瀉泄或痢疾,因失治誤治,或因邪盛正虛,或因它病累及大腸,致使病情遷延日久,成年累月瀉痢不止或反復發作而言。現代醫學稱之為慢性結腸炎。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脘腹冷痛。主要病變為結腸黏膜充血、水腫、潰爛。中醫辨證多屬脾虛氣弱,病程長,易反復發作,纏綿難愈。筆者采用中醫藥治療效果較滿意。
資料與方法
30例患者中,男22例,女8例,年齡25~45歲,病程1~8年,均有腹痛、腹瀉、持續性隱痛,糞便稀或不成型,伴有腸鳴、腹脹,乙狀結腸鏡檢為炎性或潰瘍性。
治療方法:黃連10g,黃芩10g,黃柏10g,白芍10g,白頭翁20g,當歸10g,黨參20g,梔子10g,地榆炭15g,木香10g,甘草6g。取上述藥1劑,水煎濃縮后150ml,溫度適宜時保留灌腸,患者取側臥曲腿位,使藥液緩入結腸內保留30分鐘。早晚各1次,14天為1個療程,重者可加服中藥。處方:當歸、黨參、茯苓各15g,炙甘草5g,陳皮6g,炒白術、木香、山楂炭、神曲各10g。脾虛加黃芪20g;脾陽不足加炮姜10g,肉桂2g。用法:每日1劑,加水550ml煎至250ml,分2次空腹服藥,治療1個月為1個療程,觀察療效。
療效判斷標準:①顯效:腹痛消失,腹脹緩解,大便成型,每日排便1~2次;②有效:腹痛、腹脹減輕,腸鳴音有不同程度改善,發作次數明顯減少;③無效:腹痛、腹脹無改善或加重,急性發作次數無明顯減少。
結 果
顯效15例,有效1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0%。
例1:患者,男,34歲,農民。2005年8月10日來我院就診。自述近2年多有腹瀉、腹痛、稀便,伴四肢乏力、食欲不振、脘腹脹悶。經多次診治不見好轉,近2個月來病情加重,故來就診,做乙狀結腸鏡診斷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查營養中等,形體較消瘦,面色少華,懶言,肛門有重墜感,腹部平軟,未捫及包塊,左下腹部有壓痛,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中醫辨證屬脾虛氣弱型,陰血不足,濕熱之邪久羈損傷腸絡之故。治宜健脾滋陰益氣為主,兼以清熱利濕。處方:黨參、茯苓各15g,炙甘草5g,黃芪20g,陳皮、罌粟殼、山楂炭6g,白術、神曲、木香各10g。日1劑口服,并配合中藥保留灌腸,處方:黃芩、黃連、黃柏各10g,白及20g,白頭翁20g,當歸10g,黨參20g,炒梔子10g,地榆炭15g,木香10g,甘草10g,取上述藥1劑,水煎濃縮后150ml,每日1次灌腸。20日后癥狀明顯好轉。為鞏固療效,連續用藥1個月,痊愈。半年后結腸鏡復查,腸黏膜恢復正常,隨訪追蹤1年以上未發現復發。
討 論
慢性結腸炎病因尚未明確。現代醫學認為與人體免疫功能減弱、飲食等有關。中醫認為,病機主要與脾胃相關,而脾虛是根本,健脾溫胃是其治療關鍵,方中用神曲、木香、山楂炭為基本方,根據不同證型加減,收到較好療效,近期效果亦鞏固。藥宜溫運,不宜寒苦,慢性結腸炎病變以脾虛為主,雖兼濕熱亦屬本虛標實,濕邪多從寒化,因此在用藥上宜用健脾益氣,溫化運濕之法。
灌腸藥液方中,黃芩,黃連,黃柏,梔子清熱祛濕,木香理氣止痛,當歸、白芍養血活血,且白芍、甘草相配能緩急止痛,地榆、白芍收斂止血,諸藥相配伍,共奏理氣、祛濕、收斂功效。保留灌腸可使藥物直接達到病變所在。在治療期間,病人應給予配合,勿情緒急躁,飲食避免生冷不潔,辛辣油膩,下腹部多保暖,減少寒濕侵入。
口服中藥,藥液灌腸,不同證候辨證加減藥方,加之飲食,情志配合是治療慢性結腸炎的最有效的手段,使疾病痊愈。
參考文獻
1 史廣宇,單書健.慢性腹瀉專輯.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8.
2 陳澤霖,宋祖憼.名醫特色經驗精華.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87.
3 黃文東.實用中醫內科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4 劉渡舟.中醫臨證精要.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4.
5 胡熙明.中國中醫秘方大全.上海:文匯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