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舒適護理 手術室
舒適護理是護理人員在護理患者的過程中運用護理專業技能和其他相關知識,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會、靈魂上達到最佳狀態的一種護理模式[1],是一種整體護理,個性化護理,創造性護理。將舒適護理應用于手術室,減少了患者不必要的猜疑、憂慮、緊張、恐懼心理,使患者身心處于最佳狀態,能認識自己的疾病,能積極接受手術,主動配合手術,使手術順利完成,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使患者早日康復。現對手術室患者的舒適護理綜述如下。
心理舒適護理
對每個人來講,輕松、愉快、安寧的心理狀態是舒適得到滿足的一種表現。相反,眾多的心理壓力,心理障礙往往會引起不適,甚至可導致疾病的發生。引起手術患者心理不舒適的常見原因有恐懼與焦慮、陌生環境的壓力、角色改變的壓力、不被關心與尊重[2]。根據這些不舒適的原因,護士在護理手術患者時,了解不同手術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溝通技巧,一切從患者的所需做起,正確評估不同患者的心理需求,制定護理計劃,實施護理計劃,完成護理任務。
術前訪視:術前1天舒適護理,接到手術通知單,手術巡回護士應了解患者年齡、性別、病情,診斷、手術部位、手術名稱、手術時間、病史、手術史、藥物過敏史、家庭、宗教信仰、經濟、文化對手術的要求等。即到病房看望患者,作自我介紹及手術室環境介紹,介紹手術醫生、洗手、巡回護士、告知疾病的有關知識、手術體位等。提供有關手術、麻醉及術后恢復過程的注意事項,鍛煉手術中所用體位。樹立戰勝疾病信心,減輕患者心理負擔。認真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鼓勵患者說出心里話,對患者的隱私要保密。幫助消除其不確定性,從而消除不必要的猜疑、憂慮和恐懼心理。同時可有效地減輕術后并發癥的發生。術前訪視,讓患者感到自己被關注,改變了過去只在手術臺上與患者接觸,從關心手術部位轉為關心患者個人,使患者在術前得到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精神等多層面的護理。術前訪視,要善于觀察患者,了解患者,最終達到消除患者術前的緊張和恐懼心理的目的。使患者以最佳狀態接受手術。
術前接待:手術室人員熱情接待手術患者并進行核對患者的身份,防止接錯患者,貴重物品交家屬保管。患者入手術室有專人照看,巡回護士再次核對患者,詢問、查看患者術前準備、病史等。將患者平穩地送入手術床上,消除患者術前獨處的可能,減輕焦慮,增加安全感。
術中心理舒適護理:告知患者手術過程,我們將始終陪伴在你的身旁,手術過程無疼痛,有任何不適及時告訴我們,消除患者緊張、恐懼心理。巡回護士態度和藹、親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患者交流。避免生、冷、硬、撐。各種操作輕、穩、準、快,給患者以安全感。關懷、安撫患者。如硬膜外、腰麻時配合麻醉師抱住患者,手術時握住患者的手,以增加舒適和解除顧慮。術中盡量減少身體暴露,麻醉后和術中注意遮蓋患者,并予以保暖。麻醉前告知患者所需配合及操作。如面罩吸氧、推注麻藥出現局部輕微疼痛、麻醉后放置尿管,氣管插管等。對骨科患者用電鉆時,告知清醒患者電鉆的聲音及鉆骨頭的感受,以減少恐懼心理。術中不談論與手術無關的話題,不談論患者隱私,不使用手機。嚴密觀察病情。術中保持安靜、獨立、快速及時解決護理中的問題。嚴密執行保護性醫療制度。減少患者不必要的猜疑,減少心理負擔,順利完成手術。
麻醉恢復期心理舒適護理:告知患者所處位置,手術已順利完成,身體的不適慢慢恢復。對麻醉恢復期患者實施任何操作前均要告知患者,因為患者聽覺恢復早。注意遮蓋患者,盡量減少暴露,保持環境安靜,消除恐懼,增加安全感。
生理舒適護理
對手術患者的生理舒適護理包括患者身體的感覺舒適和手術室環境給患者所帶來的舒適。
為患者提供良好的手術環境:術前要提前調試好溫度、濕度和光線,環境安靜整潔,是患者感到溫馨、舒適。
做好術前準備,提高患者舒適度:術前2小時禁飲水,8小時禁食,4小時禁母乳,可以減輕患者口渴、饑餓不適。做好術區皮膚準備,能沐浴患者盡可能沐浴,如不能也要做好皮膚清潔。可提高患者皮膚感覺的舒適度及降低手術感染率。注意保暖。接患者時注意安全,防止摔傷。麻醉后放置胃管、尿管等。
術中為患者提供舒適護理:舒適是沒有疼痛,心情愉悅,精神放松的良好體驗。術前用藥如阿托品抑制腺體分泌,患者感口干不適,用棉簽蘸生理鹽水濕潤口唇。擺放體位時,應將各種襯墊墊好。肢體不能過度外展、伸、屈,不能懸空。頸、肩、胸、腰、膝部應墊好。使患者舒適。避免局部長期受壓,血管神經損傷。提高護士的技術操作,如靜脈輸液穿刺一針見血率達100%,盡量避免操作不慎給患者帶來不適和痛苦。
手術結束:擦凈傷口周圍的血跡及消毒液痕跡,包扎好傷口,固定好各種引流管,蓋好衣被。注意保暖。告訴患者手術非常成功。使其放心,利于恢復。全麻意識尚未清醒的患者,應向家屬告知手術順利,以便及時通知患者本人。搬動患者時注意傷口及各種引流管的保護,靜脈輸液妥貼護理,安全平穩將患者送回病房。交代術后注意事項。
社會舒適護理
人在患病后,希望得到親人、朋友、同事、領導的關懷,手術患者更甚。這些關懷能夠產生良好的影響能夠使患者產生戰勝疾病的信心。護理人員應該充分利用這些影響產生的社會舒適效應。嬰幼兒、兒童患者由父母陪伴至麻醉入睡。蘇醒期也有父母陪伴。成人患者由家屬或親朋好友陪伴進、出手術室。使患者感受到親人的愛和關心,有利于患者和疾病作斗爭。
靈魂舒適護理
靈魂舒適是指宗教信仰方面給患者帶來的舒適[3]。重患者的信仰、民俗、文化、使患者感到心靈的舒適。允許患者攜帶不影響手術的宗教物件。
手術室通過開展溫馨舒適護理,滿足了患者身心的需要,使患者在生理、心理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對手術充滿了信心。感受到舒適與親人般的溫馨,患者心理上獲得了滿足感和安全感,從而為手術的順利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最大限度地保證了手術的成功。并為手術術后的恢復增加了可能。同時也提高了護士的全面素質,拉近了護患的距離,改善了護患關系。護士將嫻熟的護理技術,良好的溝通技巧,優質的護理服務,貫穿于整個圍術期。真正體現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溫馨舒適護理的護理理念,實現了護理科學跨越式發展,21世紀的護理更加舒適。
參考文獻
1 張朝霞,廖曉平,安金波,等.臨終關懷服務中衛生資源配置的倫理思考——215例性腫瘤患者臨終期醫療費用的調查研究[J].中國醫學倫理學,1995,8(4):26-27.
2 鄭俢霞.護理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1998:124-125.
3 張宏.舒適護理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1,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