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米非司酮聯合甲氨蝶呤治療異位妊娠的療效。方法:對106例未破裂的異位妊娠采用甲氨蝶呤50mg單次肌肉注射聯合米非司酮100mg口服bid×3天,采用酶連免疫雙抗體夾心反應檢測治療前后血β-HCG水平,間隔5~7天,若不顯效再重復1個療程。結果:90例成功治愈,治愈率90.6%;10例失敗,急癥手術治療。結論:甲氨蝶呤加服米非司酮是治療異位妊娠的有效方法,便于大多數病人接受且能減少經濟費用,避免手術痛苦。
關鍵詞 甲氨蝶呤 米非司酮 異位妊娠
異位妊娠是一種常見的急腹癥,近年來發病率明顯增加,隨著快速,敏感的血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檢測技術的開展,高分辯率的B超應用,使大部分異位妊娠在未破裂前得以診斷,為藥物保守治療提供了條件,我院于2005年5月~2011年3月,應用米非司酮聯合甲氨蝶呤治療異位妊娠106例,療效較好,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研究對象:異位妊娠者106例,年齡19~42歲,停經天數37~70天。診斷依據停經史:①106例中停經天數37~70天;②自覺癥狀:惡心,下腹或腰低有隱疼,有或者無少量陰道流血;③婦科檢查:單側附件或子宮旁可觸及邊界規則壓疼的包塊;④B超反復檢查未見宮內妊囊,附件區有混合回升包塊,直徑<5.0cm;⑤血β-HCG升高,但<5000IU/L。適應證:①異位妊娠未破裂;②B超異位妊娠包塊直徑<5cm;③生命體征平穩,無活動性內出血,無急、慢性器質性疾病;④血β-HCG<2000IU/L或>2000IU/L,<5000IU/L,而患者有藥物保守治療的要求,無米非司酮禁忌證者;⑤肝、腎功能均正常,外周血白細胞計數,紅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均在正常范圍內。
治療方法:甲氨蝶呤50mg單次肌肉注射聯合米非司酮100mg口服,2次/日×3天并同時給予0.9%生理鹽水250ml+頭孢曲松鈉2.0g靜滴,2次/日×5天,10%葡萄糖1000ml靜滴×5天。且要告訴病人多飲水,減輕毒性反應,臥床休息,避免增加腹壓,第5天測血β-HCG水平若下降小于15%,再重復1個療程。
監測指標:在治療5、10、15、30天后監測下列指標:①血β-HCG水平;②B超:密切監測盆腔包塊大小變化及腹腔內出血情況;③嚴密觀察血壓、脈搏及腹痛情況及不良反應;④定期復查肝、腎功能及血常規,1個療程結束后,每隔3天查血常規1次,5~7天查血β-HCG水平1次,且每周需要查肝功和B超。
療效判斷標準:①治愈:自覺癥狀和體征消失,血β-HCG值降至正常或B超盆腔包塊消失;②有效:腹痛消失,有少量陰道流血,且血β-HCG值下降50%或接近正常,B超包塊縮小;③無效:腹痛反復發作或腹痛劇烈,出現休克,血β-HCG值不降或升高,B超包塊增大,甚至可見到胎心波動。
結 果
血β-HCG值變化:用藥5天后,明顯下降,若下降小于15%并且病情未變化者再重復1個療程,成功者血β-HCG值下降為正常水平的時間為7~23天。
B超包塊直徑變化:用藥10天后,包塊直徑開始縮小,包塊消失時間一般為15~45天。
治療效果:96例成功,治愈率為90.6%,其中10例失敗并即刻手術。
不良反應:6例出現胃腸道反應,其中3例在輸液中給予甲氧氯普胺10mg,另3例給予恩丹西酮8mg靜推且均可緩解。此外有2例口腔潰瘍,經過口腔清潔,鹽水漱口,停藥10天后自愈。無1例出現肝功損害與骨髓抑制。
討 論
異位妊娠是婦產科常見急腹癥,一般發生于生育年齡,最多見于30~40歲,其次為20~30歲,若及時診斷,正確處理可以減輕病人的痛苦,更不會造成死亡。異位妊娠以輸卵管妊娠最常見,其占95%,其中壺腹部妊娠最多見,約占78%,其次為峽部、傘端,但間質部較少見。異位妊娠典型的癥狀為腹疼和陰道流血,由于異位妊娠時,患者體內HCG水平較宮內妊娠低,需采用靈敏度高的放射免疫法測定血β-HCG,該實驗可進行定量測定,對保守治療的效果評價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藥物治療異位妊娠也有很大進展,最常用的藥物是甲氨蝶呤,甲氨蝶呤是一種葉酸拮抗劑,它通過與細胞內二氫葉酸還原酶結合,阻斷二氫葉酸轉化為具有生物活性的四氫葉酸,導致嘌呤和嘧啶的合成被抑制,從而干擾DNA、RNA和蛋白質合成。抑制滋養細胞增生,破壞絨毛,使胚胎停止發育,壞死,脫落,最終吸收,肌注后1小時血藥濃度達峰值,24~48小時可降至峰低 ,對以后的妊娠無毒副作用,也不增加流產率或胎兒畸形率以及其他腫瘤的發生率。米非司酮是一種新型抗孕酮藥,對子宮內膜孕激素愛體的親和力比孕酮高5倍,因而能和孕酮競爭與蛻膜的孕激素受體結合,從而阻斷孕酮活性,使妊娠絨毛組織及蛻膜變性、內源性前列腺素釋放,促使黃體溶解,從而使依賴于黃體發育的胚囊壞死,出現流產以達終止妊娠的目的。兩者聯合應用起效快、效果好,減少甲氨蝶呤的用量,降低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黃異飛,秦澤紅,喬為民,等.跟骨骨折的治療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2,9(2):182-185.
2 王道明,柯建華,田守權,等.低位逆行腓腸神經皮瓣治療跟骨骨折術后切口不愈合[J].中醫正骨,2009,21(2):31-32.
3 馮云華,譚廣毅,文明.跟骨骨折術后皮膚壞死創面的修復[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1,19(10):872-874.
4 張俊.跟骨骨折內固定術后皮緣壞死治療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0,26(5):33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