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離不開券商這一中介。可以亳不夸張地說,如果沒有券商,A股市場也不可能有如今的規模,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但不容回避的是,券商在發展過程中,卻也走過不少的彎路,有的甚至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作為中介機構,誠實守信是其最基本的行為準則。脫離了這一準則,券商的生存與發展就會受到制約。雖然歷經監管部門的整治,市場上涉嫌違規的券商仍然不少見。
自營、投行、經紀是券商的三大業務,隨著券商研究部門的興起,以及券商研究報告越來越產生較大的影響力,其在券商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畢竟,如果要想獲得基金的分倉收入,沒有研究報告作后盾,顯然是不可行的。盡管如此,券商研究報告“歪嘴和尚念歪經”並導致投資者蒙受損失的現象亦時有發生,中國寶安的石墨礦鬧劇以及寧波聯合上演的銻礦故事即是典型的代表。
因為平安證券、湘財證券、信達證券、國泰君安等券商紛紛在各自研報中提到中國寶安擁有石墨礦,今年元月下旬,原本處于下降通道的中國寶安股價一飛沖天,不到二十個交易日,其上漲幅度超過70%。盡管中國寶安在3月初公開否認有石墨礦,並且后來湘財證券也與中國寶安之間打起了“口水仗”,卻絲毫不能掩蓋因為券商的研究報告“催肥”中國寶安股價的事實。
如果僅僅依靠中小投資者的實力,是無法挖掘出中國寶安這座“金礦”的,正是券商研究報告的助力,最終使中國寶安成為年初的大牛股之一。而那些因聽信券商研究報告並在高位買入的投資者,卻遭遇了巨虧。
受日信證券3月27日的—份題為《業績拐點“銻”升價值》研究報告的鼓吹,寧波聯合出現連續漲停的走勢。但來自上市公司的信息卻表明,寧波聯合從未接待過日信證券的工作調研,並且還對該報告所描述的數據進行了否認。這樣的事實也表明,日信證券研究報告並不客觀,相關數據存在“杜撰”的嫌疑。
無論是中國寶安也好,還是寧波聯合也好,都是因為券商的研究報告,才引發其股價的飆升。同樣是因為券商的研究報告,某些投資者已遭受慘重損失。有投資者因聽信于券商,買入中國寶安后巨虧20萬元。在上市公司否認之后,寧波聯合也產生下跌走勢。券商所吹捧的石墨礦與銻礦,至少在目前看來,都不過是浮云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上交所3月29日披露的公開交易信息顯示,日信證券總部在寧波聯合連續三個交易日中名列買入金額的第五位,累計買入寧波聯合近2000萬元。也就是說,在日信證券的報告未出臺之前,日信證券有可能提前進行了蟄伏,其研究部門與自營部門有可能相互配合。
券商發布研究報告,繼而導致個股股價上漲,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涉嫌操縱市場的行為,當然也涉嫌違規。其實,券商研究機構發布關于上市公司的研究報告,本是件很平常的事情。問題在于,該報告后續會產生何種影響。毫無疑問,在中國寶安與寧波聯合的“故事”中,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不應被忽視。
券商的研究報告已成為某些投資者進行投資參考的重要依據,如果券商研究部門的能力與水平有限,大可以少開“金口”,以免發布的都是些“誤導性信息”,繼而危害投資者的利益。事實上,券商在研究報告中發布的“誤導性信息”遠不止如此。每年年初各家券商都會推出年度投資策略報告與所謂的“十大金股”,事后看,又有幾家券商真的能“猜”對呢?甚至于某些券商推薦的“十大金股”,居然成為當年的十大熊股,此事實亦說明,券商的研判能力還需進一步提升。
《證券法》第七十八條規定,禁止證券公司等相關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證券交易活動中作出虛假陳述或者信息誤導。今年開始實施的《發布證券研究報告暫行規定》亦明確規定,禁止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咨詢機構“傳播虛假、不實、誤導性信息。”作為券商的研究報告,真實、客觀是其生命。違反這一原則,不僅害自己,而且還會損害其他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