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中國藝術品成交額突破1000億元大關,火爆程度可見一斑。既然是有利可圖,假貨贗品自然是四處橫流,而藝術品真假鑒定十分困難,因此投資人不得不依仗一些專業的機構和專家幫助進行甄別。如果當你發現鑒定機構和賣家蛇鼠一窩、鑒定專家只收錢不說真話,而有些機構不收錢、但也對假貨不置可否時,那投資人又做何感受呢?
近期央視的《經濟半小時》連續對藝術品市場魚龍混雜的現狀進行了報道,其中就談到一位收藏者從拍賣會上巨資拍來名人畫作,經故宮等頂級機構鑒定居然是廉價的印刷品,而該畫作上有某機構和專家所謂“真跡無疑”的鑒定結果。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記者從地攤上買個贗品,然后找具備了鑒定資質的某專業人士鑒定。在收取不菲的鑒定費后,專家說是真品,并可以開具鑒定證明,年代開得越早,價格越高。只要給錢,隨便弄個破銅爛鐵都可以“被鑒定”為千年文物。對于這些專家敢如此肆意妄為,某藝術評論員無奈地說:就算東窗事發,他說自己當初走眼了你也沒招。
阻擊贗品、藝術品打假緣何這么難,根源不在作偽本身,而是某些鑒定機構和個人出借資質、虛假鑒定、虛報高價、欺騙收費等等,讓收藏者一時高興,自己從中獲利。而目前無論是針對委托者、競拍人還是鑒定人,相關法律責任都不夠明晰,最終導致投資人承擔了所有的風險。種種誠信缺失的現象讓藏家觸目驚心,既然自己無法辨認真假,專家機構玩“忽悠”,那藝術品收藏到底該如何進行呢?
專家指出,搞藝術品投資首先要認識到,這屬于較高風險的投資領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參與的。搞收藏要有深厚寬廣的專業知識,需要循序漸進,需要不斷地積累和沉淀。就如同藝術品本身一樣,無論是哪種形態的藝術品,古玩、書畫、瓷器、玉器等等,都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和人文印跡,需要細細品鑒才能在真與偽的一絲之差中作出判斷,那種妄圖發財暴富的浮躁投資,帶來的只能是一堆毫無價值的贗品。
今天,我們趕上了藝術品投資的好年代,但也要看到,如果贗品泛濫、李鬼橫行,將對中國的藝術品投資形成致命的打擊。所以必須建立健全拍賣法規,讓各方信息透明化,規范并約束鑒定行為,只有行業自律并完善相關法規,才能夠讓這個行業健康平穩地發展。一旦投資者對這個領域失去了信心,那何談“盛世藏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