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中醫認為立春后人體陽氣開始升發,如能利用春季大自然“發陳”之時,借陽氣上升、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采用科學的養生方法,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寒冷的冬天已經過去,贏來了欣欣向榮的春季,春季生機蓬勃,是人體生理機能、新陳代謝最活躍的時期。然而春雨綿綿,天氣潮濕,乍暖還寒,氣候很不穩定,飲食調養就顯得更為重要。為此,本期記者特別采訪了中醫養生專家以及資深美食達人,將“吃春”養生秘籍送給熱愛生活的你。
多食什么?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中醫認為立春后人體陽氣開始升發,如能利用春季大自然“發陳”之時,借陽氣上升、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采用科學的養生方法,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此,有著多年養生經驗的美食達人卓成曦告訴記者,唐朝的《干金方》里有一句話叫做“二三月易食韭”,因此如蔥、生姜、韭菜、蒜苗、香椿等都是養春氣的上好食材,吃這些食物對于人體春季陽氣生發有著極大的輔助作用。而對于繁忙的上班族,他特別推薦了一道家庭菜肴——菠菜豬肝湯。
菠菜豬肝湯極為簡單易行,先將豬肝洗凈切薄片,用干淀粉漿漬。再將菠菜洗凈切成段,根部剖成四開。然后將鍋放在大火上,加水一大碗,等水開后,把豬肝一片片分開下鍋,加入少許醬油、精鹽,等鍋中湯開時,再加入菠菜(先放梗后放葉子),等到再一次開時,加上適量味精、香油即可。
“此湯具有生血養血,潤燥滑腸的作用。在春季食用既可以補充優質的蛋白質,還包含了豐富的胡蘿卜素和鐵元素,是一道適合春季的健康菜肴。”卓成曦說。
除此之外,一些藥食同源的食材也是春季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如可調補身體的紅棗和龍眼,可以補脾胃益中氣的蜂蜜,還有滋陰養肺的百合等都是春季不錯的選擇。
不過,國醫堂副院長許仕納強調,食物有時是可以作為一種治病的“藥材”或者是用來調理身體,但同樣需要知道它治病的“藥性”和適用范圍,一些偏性大的食品也只能短期使用,不能長年累月地服用。
少食什么?
唐代名醫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當春天來臨之時,人們要少吃點酸味的食品,多吃些甜味的飲食,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補益人體脾胃之氣。許仕納認為,五味入五臟,如酸味入肝、甘味入脾、成味入腎等,因此若多吃酸味食物,會加強肝的功能,使本來就偏亢的肝氣更旺,這樣就會傷害脾胃之氣。鑒于此,在春季人們要少吃些酸味的食物,以防肝氣過于旺盛。
除此之外,就是忌生冷。春季飲食應由冬季的膏粱厚味轉變為清溫平淡,飲食宜溫熱。卓成曦表示,在動物食品上,應少吃肥肉等高脂肪食物,因為油膩的食物食后容易產生飽腹感,人體也會產生疲勞現象,進而加重“春困”。
對于春季花粉過敏或患有慢性氣管炎的人,則應禁食或少食辛辣食物,其他人也不宜多吃辛溫大熱的刺激性食物,以免火氣過重而傷身。
食之前奏
“養生就是讓你的生活慢下來,而享受美食也不僅僅局限于餐桌之上。”經營著多家美食店的卓成曦告訴記者,享受美食從選擇食材的那一刻就是始了。春天到了,他時賞滯一些到福州的外地客人逛逛菜市場。這既像是初春的郊游,又像是為品嘗美味打下的伏筆。
通常情況下,卓成曦會在11點鐘帶上朋友去泡溫泉,中午時分去馬尾看著江景品嘗地道的海鮮。下午他會帶朋友去西湖邊泡上一壺好茶,談天說地。而到了下午4點,他會帶上食客們去逛逛菜市場,讓食客自己選上一只新鮮的石斑魚或是一把剛剛從南平采摘來的青菜。
“養生里面講究的還有一點就是你要體會每一步落地的感覺,就像是我們做事的時候,用心去感受我們做事的過程一樣,效果會更佳。”卓成曦認為,其實所謂的春季養生指的就是我們把這個冬季一直延伸到春節的疲倦全部地舒展開來,換個方式“吃春”,你的心情也一定會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