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面對富有生命氣息的天降靈石時,雕刻家們又應如何在最大程度上展現出石材的魅力?每一刀又該從何入手?
壽山石雕在中國傳統玉石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歷代雕刻家在漫長的實踐中廣納博采,融合了中國畫和各種民間工藝的雕刻技藝與藝術精華,創造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使得石雕技法豐富多樣,精湛圓熟。但自清代至上世紀前半葉,壽山石雕的慣用題材無非瑞獸、花鳥和人物,寓意多為吉祥如意與平和安詳,其它題材和寓意之作鮮見。因此,壽山石雕的創新問題也成為眾多雕刻家們長久以來不斷思考的重要命題。
讀石在前,刻畫在后
壽山石雕的創作分為立意與雕刻兩個階段。雕亥驚根據石料的形狀、色澤、紋理等進行構思設計,選擇相適應的題材、造型、技法,此過程謂之“相石”。“一相抵九工”的意思就是強調多方設想,深思熟慮后方才奏刀。在雕刻過程中,我們常常遇到石材色澤發生變化、出現裂紋等其它最初無法設想的問題。此時要求雕刻家有一種發散的思維,靈活應對,最終才能達到理想的藝術效果。所以這也是“察顏觀色”、“循石造型”成為壽山石雕的精神所在,“以石為本”、“天人合一”堪稱壽山石雕至高境界的根本原因。
那么,當面對富有生命氣息的天降靈石時,雕刻家們又應如何在最大程度上展現出石材的魅力?每一刀又該從何人手?在往日的創作中,筆者往往是向壁枯坐,孤燈刻磨,好似即將與石頭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當一刀刀刻下,每一個紋路纖亳畢現時,筆者不僅是在刻形、亥忭申,而是在雕琢自己的^生。而這種心靈的升華也猶如一層薄薄的青霧,籠罩在美石的周圍。
秉持著這種精神,作為從事壽山石雕刻的后來者,個人認為當下的雕刻家們不應僅僅是形而上學地讀其歷史,陳陳相因地讀其傳統,而應該“入石三分”地識其本質,舉一反三地悟其創意。因為藝術應“貴在獨創,重在出新”,而不應機械地一味“翻版”。只有將大量的精力集中在對藝術多維表現力的探索和對壽山石畫面語言的展示上,才可真正做到不求“量”的突破,只求“質”的飛躍。
而要做到“質”的飛躍,我們缺乏的不是人才,也不是技法,而是“敢為天下先”的勇氣。我們需要這樣一個群體,他們有著充沛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他們給壽山石雕帶來的變革是全方位的,從題材、表現形式的創新到材料的發現和挖掘,他們是具有“開疆辟土”的一代人。
當然,在藝術領域,任何創新的嘗試都是有意義的,但一種創新要想站得住腳,必須有其合理性,不能與傳統脫節。為時代而時代,往往最終為時代所淘汰。我并不贊成一些不顧壽山石材料本身特點和語言,刻意追求抽象前衛風格,乃至以怪誕為尚的創新人士。因為這種風氣與傳統工藝的依材施技、渾成天然的精神相背,浪費了石頭的美質,也缺乏了持久的美感。
關于傳統與創新的問題,我們的古人已經說得很清楚,這里不妨引用唐代著名書法理論家孫過庭的《書譜序》里的一句話一一“古不乖時,今不同弊”。
直面生活,提煉主題
長久以來,筆者從停止過對創新的思考,一些好的創意也時常閃現在自己的腦海中。然而,并非每一個好的創意最終都可以在石材上體現,這是一個漫長的融合過程,往往需要反復觀察,或對一些傳統的題材進行重新推敲,注入多元化的藝術思維。
當然這里有個前提便是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開闊個人的眼界。雕刻家必須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在平淡無奇的生活中發現新的內涵,在自然生活中尋找生命的契合點,作出對生活、自然和生命的獨特思考,提煉出感性形象。這就要求雕刻家要有敏銳的觀察力。藝術敏感是我們重要的素質,也是藝術創造的開始。
在參加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和新百花獎評選活動中,筆者將藝術與生活的融合進行了一個升華。以傳統典故“掩耳盜鈴”為主題,選取黑灰色為主的善伯石作為夜幕中黑衣賊的載體,畫面中的背簍、房門以及門前的柴堆均巧借石材的灰黑特性。而被盜的門鈴、門框則用石材中的白巧色突出,與畫面左側一堵殘破的土黃色墻壁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
之所以創作此件作品,還要說到一本連環畫。一次筆者在朋友家中看到他收藏的連環畫,想到小時候自己常常捧著一本巴掌大小的小人書,看得津津有味,忍不住自己也翻看起他的書來。一段段熟悉的歷史典故、民間傳說,一個個古典小說中的人物,看著看著,筆者突然覺得是否可以以書中的典故來創作一幅作品。在人們看慣了觀音、彌勒、花鳥的時候,這些典故石雕是否會別有一番滋味。恰巧當時手邊有一塊黑灰色的善伯石,因此筆者就開始了一段“講故事”的創作,作品《掩耳盜鈴》也由此產生,并因構圖生動且不乏幽默而最終獲銀獎殊榮。
此后,筆者還創作了一件名為《時間就是金錢》的作品,靈感也是源于那些連環畫中的黑白人物。這次筆者選取一塊紅中白,黑中有灰的善伯石,用紅色刻畫出一位匆匆趕路的挑擔老者,而石材中的白色,筆者則將它看做一片白云,云端露出運轉的時鐘齒輪。很多朋友在看過此件作品后都表示,
“在這件作品中,我們既看到了掙錢謀生人之艱辛,又表現出對惜時如金的勤勞之人的敬畏,真是發人深思。”
在筆者看來,創新藝術的展示,是對觀者以及雕刻家自己的一種震蕩和啟示。當全新的題材,全新的表現方法,全新的藝術境界展現在你我面前的時候,你我的心靈是否有被觸動?當然,傳統的題材,傳統的表現方法,創造出富有新意的藝術境界和藝術效果,所謂“舊瓶裝新酒”,也是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