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天津文交所上演的暴富神話,讓所有投資品種黯然失色,然而正當更多的投資人將目光投向它時,由于過度投機而導致交易所政策朝令夕改,更讓^猝不及防。當我們沉下心去審視這家文交所之后,可謂是迷霧重重。暴漲的份額交易,已經迷惑了很多投資人的視線,一種所謂的“金融創新”會不會成為又—個實實在在的投資陷阱呢?
由于百姓投資需求的拉動,近年來中國出現了大大小小200多個電子盤之類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平臺,然而無一例外,他們全部是無人審批、自行成立,然后無人監管,打著“金融創新、投資保值”的旗號,自己坐莊控盤,組織散戶投機,從中圈錢獲利。在完全操縱市場之下,隨意更改交易規則成了家常便飯,怎么對莊家有利,就怎么修改規則。當然,市場的行情更是跌宕起伏,將所有散戶盤剝干凈之后,他們卻逍遙法外。甚至還有出現瞬間崩盤、攜款出逃、關門大吉這樣的慘狀。以上的這些問題會不會在文交昕上演呢?
首先我們看看文交所的成立背景。文交所的官網顯示,該所作為天津濱海新區的金融創新品,經天津市人民政府批準發起設立。然而據記者調查,該所居然是3家私企和5個自然人控股,可笑的是持股比例最高的天津濟川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注冊地竟然在某居民區里,它的核心業務是地產。筆者想問,這種金融創新得到了人民銀行或者是證監會的批準么?看來只是一個地方政府的行為,那么地方政府管不管事呢?根據《華夏日報》報道,該報記者多次聯系天津市金融辦,但金融辦負責文交所監管的工作人員聲稱,不接受任何針對天津文交所監管問題的采訪,理由是監督機制還處于探索階段。
既然監管都在探索階段,那么文交所的交易行為當然也可以“慢慢探索”,從漲跌幅每天15%調整為10%,再調整為月漲幅不超過20%,再調整為特殊處理、每天漲幅1%,另外隨意設置停牌等,還美其名日:降低投資風險,保護投資人利益。規則如此頻繁的變動,讓投資者無所適從,誰還敢貿然進場?目前文交所搞的就是自己定游戲規則,別人來玩他的游戲,全部無條件執行。這跟之前曝光的現貨電子盤交易陷阱如出一轍。
我們再來看一下交易的藝術品,以最早交易的兩幅天津畫家白庚延作品《黃河咆哮》和《燕塞秋》為例,上市不到兩個月,兩幅藝術品股價暴漲17倍,市值接近或超過1億元。連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干的作品都自嘆不如,而如果持續交易下去,它們的市值將超過《蒙娜麗莎》。這樣的爆炒已經不但完全脫離了藝術品本身的價值,甚至已經遠遠超過了之前所有的電子盤投資詐騙的最高漲幅。網友戲稱,將來全球最好的藝術品都要來天津上市,不僅文交所成為藝術品領域的納斯達克,連天津人民文化宮也會超過大英博物館和盧浮宮。
作為金融創新,份額化交易是降低了普通投資者的門檻,使藝術品投資成為大眾化的投資方式。但是目前,我們看到的只是不停地暴漲,泡沫依然在無限制地放大。文交所會不會成為某些地方利益集團打著藝術金融化的旗號,進行投機圈錢的工具呢?電子盤讓投資人爆倉的慘狀還歷歷在目,而我們是不是也該冷靜得看一下我們投資的主體——那幅幾乎所有的投資人都沒親眼見過的畫。我在想,如果它要是丟了或被蟲子咬了一口,那交易還怎么進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