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瞭望》:藝術品“股票”對于國內大多數投資者而言還是一件新鮮事,為什么今年藝術品股票開始大熱?背后有哪些支撐因素?
董國強:2010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全年成交總額高達573億元人民幣,而且中國藝術品市場已經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二大藝術品市場。中國藝術品拍賣的飛速發展以及媒體對億元時代宣傳,在一定程度上會促使各種閑散資金投入藝術市場,也得藝術市場逐漸走向大眾的視野,激發了大眾投資藝術品的信心。當然前期已經開始有了各種嘗試,比如由金融機構設立的各種藝術基金等,隨著藝術品在投資領域中的影響越來越大,這種嘗試的步伐也會加快。藝術品股票就是這樣,把一件昂貴的藝術品拆分成若干份,每份的價格就變小了,一些以前由于門檻過高無法參與藝術品拍賣的人也就可參與投資藝術了。藝術品股票滿足了大眾參與藝術品市場的心理,所以一些投資金融機構等就是趁機利用這種大眾的心理和藝術品的聲勢去經營藝術品股票。
《市場瞭望》:目前國內深圳等地文交所也在推出藝術品“股票”,不同文交所的運營模式差別大嗎?
董國強:天津、深圳的藝術品股票是的類證券化交易模式,上海的是的產權交易模式。無論是那種方式,藝術股票本質上就是將藝術品給金融化,將藝術品化整為零,拆分一定數量的份額,從而使投資者可以像炒股票那樣投資藝術品,相對于藝術品拍賣來說這是一個比較虛擬的藝術品交易模式。
《市場瞭望》:國外藝術品證券化產品又有哪些特點?有哪些運作經驗值得國內學習?
董國強:國外對與藝術相關的金融衍生品相當謹慎,目前藝術品投資基金是重要的金融化產品,經營方式有藝術品組合投資模式、藝術家信托投資模式和藝術品對沖投資模式。國外這些藝術基金都有嚴格審查遴選制度,對投資什么樣的藝術品有嚴格標準和把控,每只藝術金融產品對應的藝術品,不是經過嚴格審查而簽約的在世的當代藝術家作品,就是有一定歷史和知名度的經典作品。國外有些藝術金融機構還推出了對沖交易模式,通過購買與藝術相關的股票來規避投資風險,這些都是國內值得借鑒的地方。
《市場瞭望》:您如何看待藝術品證券化產品的投資前景?
董國強:藝術品拆分交易原本是個好辦法,因為好的作品動輒千萬,一般人買不動了,大家合著一起參與投資,可以共同分享藝術品投資的回報。但是拆分的作品必須是經得起美術史考驗的好作品。就像股票市場,要有個準入機制,不是什么公司都可以上市。沒有準入機制,坑害的就是投資者。藝術品股票能否長久發展下去,關鍵在于它的專業審查、經營監管、學術鑒定等市場機制是否發展得完善。
《市場瞭望》:目前國內多家文交所都在推出藝術品證券化產品,不斷還有新的文交所在籌建,準備涉足該領域。我們做了下市調,投資人對投資安全、退市機制、監管主體、投資品價值提升空間等問題十分關注,目前各文交所的制度設計是否有利于保障投資人利益?還有哪些需要改善和提升的?
董國強:目前的制度設計還是出于初級探索的階段。日前兩只藝術股票市值過億,但有些畫作不值這么多錢,所以至少還得需要一個非常專業藝術品的鑒定評估委員會,什么樣藝術品有什么樣的價格都需要公開信息,要使得藝術品股票交易完全透明化;第二點就是完善監管機制,運營要實現充分的科學化和合理化,還要建立相應的保證措施對投資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