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渭天有不測風云。3月11日日本發生的里氏9.0級大地震并引發海嘯,不僅震驚了世界,也“震動”了全球的資本市場。
受地震的影響,日本股市首當其沖受到波及。地震發生當天,日經225指數下跌180點,跌幅1.73%。3月14日(星期一),日經225指數下跌634點,大跌6.34%。3月15日,福島核泄漏被曝光,日經225指數更是暴跌1015點,幅度高達10.55%,盤中最大跌幅14.47%,也創造了自2008年10月份以來日經225指數的最大日跌幅。日本股市在短短的三個交易日內暴跌17.53%,亦為其歷史上所罕見。盡管在日本政府出手救市的刺激下,3月16日日經指數反彈了5.68%,但由于地震的后續性影響,日經225指數后期走勢顯然不容樂觀。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日本地震的陰霾迅速“傳導”至全球資本市場。亞太及歐美等主要市場紛紛作出反應,美國道瓊斯指數、標普500、法國CAC、英國富時100、德國DAX、香港恒生指數、國內A股市場等均出現下跌走勢。
日本地震對其經濟上的影響不言而喻,作為鄰國,對我們經濟的影響則是有限度的。我國雖然與日本每年的貿易額較高,但其占外貿出口的總比例并不高。作為我國經濟高速增長“三駕馬車”之一的出口貿易,其主要對象是歐美市場,只要這些市場能夠保持相對的穩定,日本地震所造成的影響不會很大。當然,心理上的另當別論。
作為市場中的投資者,日本地震對A股市場的影響無疑是最為其關注的。3月15日股指盤中產生的暴跌走勢,日本地震顯然“功不可沒”。但整體來看,日本地震對A股的影響也只是短暫的,A且殳如何運行,仍然將保持其獨立性,關于這一點毋庸置疑。
其實,日本地震發生后A股所出現的下跌,也有其自身的因素在內。3000點作為一個重要的整數關口,自股指于3月初上摸該點位之后,已呈現出上攻乏力的跡象,并于3月10日下跌1.5%,也使3000點得而復失,而日本地震也僅僅只是放大了A股股指的跌幅而已。
如果談到地震對A股市場的影響,2008年的“5·12”大地震最有說服力。當年地震后的幾個交易日,股指并沒有出現較大的波動,更沒有產生像日本這次地震一樣三個交易日暴跌超過17%的走勢。后來E證指數探底1664點,并非由于地震所造成,而是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因素所導致的。而此次地震的發生地在日本,對搬的影響將進一步被弱化,盡管短期內已受波及。
“5·12”大地震后,出于對災后重建的預期,市場曾一度追逐像四川路橋、四川雙馬等基建類企業的股票,但在大勢的影響下,隨之歸于沉寂。此次日本大地震,由于發生了核泄漏事故,脹市場中的核電及海產養殖板塊股票均出現大跌,東方電氣、東方海洋等跌幅均超過10%以上。此外,有色金屬、稀土類股票都發生了“共振”。但任何事物都是—分為二的,地震在造成日本的鋼鐵、化工等企業破壞與停產的同時,無疑會導致相關產品價格的短暫上漲,繼而為A股相關股票提供了交易性的機會。
具體到A且殳市場,一方面由于銀行、地產等權重股前期下跌較為充分,這些權重股有限的下跌空間,其實也封閉了股指的下行空間。另一方面,從上市公司所披露的年報數據看,亦是一片可喜的景象。在已經公布的513家上市公司年報中,其去年累計盈利1439億元,同比增幅高達59.86%,與2009年、2008年分別29A8%、-20.81%的同比增速相比,上市公司盈利保持了良好的增長勢頭。上市公司業績的提升,將對其股價起到明顯的支撐作用。
但不利的因素同樣不能忽視。今年以來,由于通脹壓力以及cPI的持續走高,央行已兩次加息與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加息與準備金率兩種手段的輪番上陣,凸顯出物價形勢不容樂觀。而穩定物價形勢,已成為高層今年工作的重點之一。在此背景下,對股市的負作用將日益顯現。因此,今年的股市,將仍然表現出震蕩市的特征,而日本地震的影響則基本可“忽略不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