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電視臺的3·15晚會曝光了虛假鑒定文物的利益鏈條。在節目中我們發現只要給出鑒定費,價格低廉的普通瓷器就搖身一變成為價值連城的寶貝。在我們觸目驚心的同時,也讓我們對當下藝術品收藏市場的“繁榮”憂心忡忡。
藝術品市場還有多少所不為人知的消費黑幕?現實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使藝術品鑒定能保持著起碼的誠信?不再讓高雅的藝術因金錢的驅使而蒙羞!
柳公權云:“心正則筆正。”一切皆由心發!
“糧油一分利,百貨十分利,珠寶百分利,古玩干分利。”這句俗語一下子道破了藝術品的收藏價值。
2010年中國藝術品交易額已高達550億元,標志著中國藝術品市場已邁入“億元時代”。所謂利令智昏,暴利之下這個市場有點“不太平”。在如此繁榮火爆且利潤豐厚的市場背后,利欲熏心者便更加層出不窮。一方面是有人煞費苦心地制造字畫、玉器、陶瓷的贗品,以假亂真來牟利;另一方面是有的人為了利益回報,抱著檢漏暴富的僥幸心理,購得一堆假畫假玉,最終苦不堪言。
古玩是特殊商品,因此任何一件東西在轉讓時都會伴隨著真假問題,價格問題等等。在古玩行業里的老輩人看來,交易的規矩就是全憑眼力,真假各安天命。所以自古古玩行作假的手段和故事也就層出不窮。而為了將贗品高價出手,他們往往編造出各種各樣的“故事”,想方設法鼓吹這是“真貨”。面對這一類的種種設局,即便是行家有時都會防不勝防。所以文物鑒定這個東西,哪怕一些權威機構、一些權威大師也有“打眼”的時候。此外,對一于些藝術藏品,專家之間,比如北方和南方專家間的認可也可能會產生偏移,這就很難有一個非常嚴格的規范了。
但是如果純粹為了利益,所謂的專家與賣家串通后開具假鑒定證書,涉及故意做出錯誤鑒定,以至坑害消費者的行為,實在是最為低級和赤裸的一種欺詐手段。在藝術品市場的鏈條上,這些責任主體本應該為市場的理性發展作出貢獻,但他們中的部分人士卻與造假者勾結,為造假推波助瀾,長此以往只會對這個市場帶來更多消極的影響。
不過,一個巴掌拍不響,一件偽作的成交,板子主要還是要打在買家的屁股上。為什么?
初涉收藏的人,常犯一個依圖索驥的錯誤。看著書本上的文物圖片去市場淘寶,希望自己萬一能撿個“漏”,撈個寶,一夜暴富。但是現在造假技術極為高明,造假者們更是對投機者的心態摸得門清。
所以正所謂“有眼買真,沒眼買假”。無論行規是多么的不合理和不講情,你還是要在這險惡的市場中練就出一副好眼力。也只有這樣才能擺脫為別人湊成交率、助造假者快速致富的悲慘命運,逐步走上買真東西、買好東西的道路。
同時收藏要端正心態,尤其是在眼力不夠的情況下更不應貪圖便宜。很多人對于古董的收藏、價值、價格甚至拍賣規則都一知半解,只是因為便宜而買進那些大名頭的假貨。所以從古至今,對于沒有眼力的“好事者”而言,所謂的質優價廉只是將其拖入贗品深淵的誘餌。
所謂“無欲則剛”,說者容易,行者難。無論是造假者也好,還是投機的買家也罷,無非都是壞在一個“貪”字上。其實對于大多數普通收藏者和投資者而言,還是應該將收藏當做一個增長知識、提高自身文化修養、豐富精神生活的事情。選擇自己能夠承受的起的藏品,這才是收藏的本意。也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來到這個大舞臺“演繹”,欣賞這場經久不衰的劇目。